史話丨濟南何時成為山東的省會
□ 劉德增
濟南何時成為山東省的省會,古往今來有兩種說法相持不下:一說洪武元年(1368年),一說洪武九年(1376年)。明代“山東等處行中書省”第一任長官汪廣洋的行跡透露的信息,證明“洪武元年說”是正確的。
塵封五六百年的歷史懸案
明代體制,嗣君登基,即欽定監修、正副總裁及纂修諸臣,編輯先朝《實錄》。《明實錄》是研究明史最為重要的史料。建文元年(1399年)初修、永樂九年(1411年)三修的《明太祖實錄》,僅記載洪武元年四月十一日設置“山東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山東行中書省”或“山東行省”),以汪廣洋為參政,沒有言明省治在何處。
嘉靖十一年(1532年),上任山東巡撫不到一年的袁宗儒決定編修一部《山東通志》,他選定山東按察使司副使奉敕提督學政陸釴為總纂,以山東布政使司左參政陳沂輔之,組織30多人編纂,第二年完稿刊行。嘉靖《山東通志》是山東省第一部通志,編纂水平、刊刻質量俱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是編在地志之中,號為佳本。”嘉靖《山東通志》卷二《建置沿革上》記載:“洪武元年四月,置山東行中書省于益都,九年移治濟南,尋改置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此時距設置山東行省雖然已有165年,但是,明朝的山東省政府組織編寫的志書,必有大量的文書檔案等材料以為參考,對省治來龍去脈的考訂、記載,理應準確無誤。陸釴是昆山(今屬江蘇)人,天順八年(1464年)殿試第一甲第二名,榜眼及第。陳沂是“金陵三俊”之一,正德十二年(1517年)進士。他們說洪武元年設置山東行省,省治在益都(今山東青州),洪武九年省治遷往濟南,不久山東行省改名為“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山東布政使司”),言之鑿鑿。
但是,明代還有另一種說法:洪武元年四月十一日設置山東行省,省治在濟南。嘉靖二十年(1541年)刊行的《大明一統文武諸司衙門官制》卷二《山東省》云:“本朝置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按察司,布、按二司俱置濟南,都司初治青州,后亦遷治濟南云。”該書的編者不詳,一個“云”字表明這是當時流傳的一種說法。此時距嘉靖《山東通志》刊行僅僅八年,編者也不敢貿然推翻嘉靖《山東通志》的說法,僅寫入此說,未斷是非。刊行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的《續文獻通考》卷二百二十五《輿地考》曰:“布、按二司俱治濟南,都司初治青州,后亦遷治濟南云。”看來是照抄《大明一統文武諸司衙門官制》之說。
清朝以后,兩說并存,相持不下。康熙《山東通志》卷二《建置沿革上》、雍正《山東通志》卷三《建置志》、嘉慶《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二十五《山東省》等,皆承襲“洪武九年說”。支持“洪武元年說”者有《欽定續文獻通考》《欽定續通典》等。
今人或持“洪武九年說”,或主“洪武元年說”,依舊相持不下。
濟南何時成為山東省會,成為一個塵封了五六百年的歷史懸案。
“山東等處行中書省”的設立
吳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以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征虜副將軍”,統率二十五萬大軍北伐中原。十月二十三日,朱元璋發布《奉天討元北伐檄文》,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相號召。根據朱元璋的戰略構想,北伐軍應首先攻占山東,然后西進,攻取河南,進占潼關。這樣,就斬斷了元朝京師大都(今北京)的兩翼,進攻大都就易如反掌。十月二十四日,徐達麾兵從淮安直趨沂州(州治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老城關),拉開了向山東進軍的序幕。
元朝管理山東一帶的權力機構有兩個,分設于益都和濟南。《大明一統志》卷二十二《山東布政司》記載:“元以山東直隸省部,置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益都。又置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治濟南。”設置于益都的“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是管理山東軍民事務的最高權力機構;設置于濟南的“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是山東一帶的最高監察機構。
十一月二十九日,徐達攻克益都。根據《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七及《元史·忠義傳》之記載,當時駐防益都的元朝長官,一是“知樞密院事、平章山東行省”普顏不花,二是“平章政事”老保(又稱“保保”)。另外,根據明人李濂《四輔官前工部尚書安公傳》記載:“安公然,祥符人,徙居鳳陽之潁州,元季為山東行省左丞,守萊州。”據此,元朝在山東的最高權力機構已經不是宣慰司,而是行省。益都之戰,普顏不花戰死,老保出城投降。朱元璋詔令徐達留兵一萬駐守益都,大軍西進,十二月初七,徐達攻克濟南。
第二年正月初四,剛屆不惑之年的朱元璋在百官的“萬歲”聲中登上帝位,國號“大明”,建元“洪武”。二月十二日,常遇春攻克東昌,至此山東基本平定。
四月十一日,朱元璋詔令設置山東行省。山東在文化、經濟與軍事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為了加強對山東的管控,朱元璋特調汪廣洋為山東行省參政。汪廣洋,字朝宗,高郵(今屬江蘇)人,才干出眾,深得朱元璋賞識,他做過江西行省參政,有管理地方的經驗,故派他出任山東行省參政,他是明代山東行省第一任長官。
汪廣洋行跡透露的信息
汪廣洋出任山東行省參政的行跡,隱藏于他的詩集《鳳池吟稿》中。《鳳池吟稿》明初就有抄本,傳世本為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王百祥刻本,王百祥在《跋》中云:“汪先生當草昧之初,力挽宋元舊習,為明朝詩學正宗。所著《鳳池吟稿》,膾炙人口,不啻夜光和璧。”《鳳池吟稿》還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濟南何時成為山東省會之謎,也可以從《鳳池吟稿》中得到答案。
在《黃河》一詩中,汪廣洋注曰:“曹州抵濟寧周村,河流橫潰,茫無涯際,古云桑田變滄海,不誣矣。”據此,他赴山東上任,山東段的行程是:曹州——定陶——巨野——嘉祥——濟寧,然后乘舟沿運河北上,一路上寫下《曹州》《次定陶縣》《巨野縣》《望嘉祥山》《宿嘉祥縣》《離濟寧泛舟北行》《鞍山泊》《梁山泊》等詩篇。他赴任的目的地是濟南,在濟南期間寫的詩篇中,有明確地點的有:《歷下亭臨眺》《趵突泉》《秋日濟南聞鶯》《濟南喜得家書二首》等。
《明史·汪廣洋傳》記曰:“洪武元年,山東平,以廣洋廉明持重,命理行省,撫納新附,民甚安之。是年召入為中書省參政。”看來他在山東行省參政任上的治績很突出,當年十一月,他奉調回京,從濟南南下,經泰安——大汶口——曲阜——滕州——嶧州而南,留下了《泰山》《云亭山》《大汶口》《曲阜縣》《滕州》《嶧山》《嶧州》等詩篇。
《鳳池吟稿》中的汪廣洋足跡是去濟南、在濟南、離濟南,沒有任何去益都、在益都、離益都的足跡。凡此可證洪武元年四月十一日設置山東行省,省治在濟南,不在益都。
為何會有“洪武九年說”
為什么嘉靖《山東通志》卷二《建置沿革上》記載洪武元年四月置山東行省于益都,九年移治濟南?為什么會有很多史書附和此說?王贈芳等監修、成瓘等編纂的道光《濟南府志》卷二十四《秩官二》給出一個答案:
置司雖在益都,而蒞事則在濟南,如三歲大比一事,監試官則肅政廉訪司也,知貢舉官則東西道宣慰司也,迄今碑刻尚在濟南學宮,此可以破千古之疑。
此說認為元朝的時候,山東最高行政機構設在益都,但最高官員視事卻在濟南,如科舉考試中三年一次的鄉試,在濟南舉行,監試官為“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使”,主考官則為“山東東西道宣慰使”。也就是說,濟南實際上已經成為山東最高行政機構所在地,而益都只是名義上的山東最高行政機構所在地。元朝之時,濟南的地位已經上升,全省的一些重大活動放在濟南舉辦。但是,這無法改變元朝山東最高行政機構、最高行政官員在益都的史實。
破解洪武九年山東行省遷治濟南之誤,需要另尋路徑。
吳元年(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徐達攻克益都。次年四月十一日,朱元璋才詔令設置“山東等處行中書省”。那么,從徐達攻克益都到山東行省設置,有五個月的時間,山東一帶最高行政機構是什么?明軍每攻占一個地方,必定設官治民,且如濟南,十二月初七徐達攻克濟南,一個月后,崔亮就出任濟南知府。濟南府尚且如此,山東全省也應有一個大明的行政機構與行政官員管理。根據《明太祖實錄》等記載,徐達攻占益都以后,朱元璋詔令留兵一萬人守益都,顯示出益都的重要性。但是,是否在山東新設最高行政機構,是否仍以益都為統治中心,文獻都沒有記載。最大的可能是戰事頻仍,未遑設置。
危素《濟南府治記》說,徐達攻占濟南,大修城堞。這反映了徐達對濟南政治、經濟與軍事地位的重視。洪武元年四月十一日“置山東行中書省”,就把省治定為濟南。
在元末明初,山東行省的治所的確存在從益都到濟南的遷治過程。也就是說,吳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徐達攻占益都之前,山東行省的治所在益都,洪武元年四月十一日設置山東行省,大明山東行省的治所定為濟南。元、明兩朝中間的五個月,是戰爭中的一個“空白期”,山東沒有最高行政機構,但在時人心目中,益都仍是山東統治中心。
之所以會出現洪武九年山東行省遷治濟南之錯誤,問題應當出在洪武九年六月朱元璋詔令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大明所有行省都改名為承宣布政使司,山東亦然。“洪武九年說”將改“山東等處行中書省”為“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的時間,誤為“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遷治濟南的時間。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