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泰安:500多萬市民暢享碧水藍天福祉
山東泰安,生態本底優越,農耕文明時期開始,先輩們便選擇在這里依山而建、臨水而居。如今,是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中國十大秀美之城。
5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報,對2022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泰安作為2022年度生態環境領域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市,成為全國9個地市之一、全省唯一,實現了泰安督查激勵零的突破。
近年來,泰安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形成“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多線作戰、立體攻防”的工作格局,生態環境質量得到大幅提升。
推窗見景,綠色成為魅力泰安的亮麗底色
泰安市將構筑“泰山大生態帶”作為重點民生工程,工程建設與鄉村振興、新舊動能轉換、城鄉空間一體化布局等緊密融合,精準施策,生態環境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提升。
在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過程中,泰安市改變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理模式,真正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生命共同體看待,打通彼此“關節”與“經脈”,以此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雙向轉換,為今后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這些年,泰安市以人民為中心,以綠色為基底,著力實施增花添彩、見縫插綠、水景融合“三大工程”,統籌推進精準治氣、綜合治污、土壤改善等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加快促進生態產業化、生活低碳化、能源綠色化,不斷優化城市生態體系,全力打造生產生活生態、綠植綠景綠色相互融合的未來城市形態。
轉角入景,碧水成為山水泰安的點睛之筆
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白鷺成群……夏日清晨,漫步泰安泮河河畔,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沿岸的健身步道上,市民悠閑漫步;公園內,或太極、或劍舞、或練聲、或舞蹈,溫馨愜意;河中白鷺嬉戲,時而展翅飛翔,時而低頭覓食,展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天然油畫。
泰安市統籌推進大汶河、柴汶河等水體生態修復,因地制宜實施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累計建設人工濕地1.2萬余畝,有效保障了大汶河流域國控、省控斷面水質穩定達標。推進東平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清理網箱網圍12.6萬畝,關停沿湖污染企業683家,東平湖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10多種珍稀野生動物在東平湖棲息,目前發現青頭潛鴨有1600余只,是目前國內記錄到的最大單一種群。
寧陽縣累計投資5000余萬元,對海子河污染河段進行截污換水,清淤治理,在河底栽植10多個品種共70余萬株水生植物,在岸邊播撒四季青草種2萬余平方米,持續提升海子河濕地自凈能力。在海子河沿線重要通道安裝監控設施39處,實施24小時全方位監控,及時發現、處理私自傾倒污水、垃圾等行為。啟動海子河全線雨污分流工程,建立完善從源頭到末端的污水全過程管控治理體系,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全達標’。建設濕地公園,改善水生態環境,現在的海子河成為造福一方的‘母親河’‘舒心河’。
“過去躲著走,現在慢慢走。”肥城市民感受頗深地說。從曾經接納化工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納污河”,到今天岸綠水清、魚翔淺底的濱河“景觀帶”,康匯河流域生態修復實現了“巨變”。肥城市委、市政府搶抓泰安市實施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有利時機,大力實施康匯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現了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三水統籌共贏,污水治理、水資源利用、地下水保護同頻共振。
為進一步深挖水環境改善潛力,泰安市“一張網”推進城區污水治理,加快推進“兩清零、一提標”。新建污水管網170余公里,實施雨污分流改造63.54公里,完成557.65公里污水管網排查整治,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6萬噸,城區污水處理廠外排水質主要指標達到地表水四類標準,建成區黑臭水體實現“動態清零”。
“河流是城中流動的風景,河道治理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綜合性的工作。為了提升水質,優化生態環境,我們不斷加強城市河道整治,實施修復工程,解決污染問題,實現河流的生態和社會效益雙贏。”泰安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戴先鋒對水生態治理信心滿懷。
目前,泰安市在大刀闊斧地綜合整治下,一條條河道的華麗嬗變造福百萬市民,成為市民家門口賞心悅目的美景,河暢水清成為文明泰安生態品質提升的最佳見證。
減污降碳,藍天成為大美泰安的耀眼名片
近日,泰安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接到大氣污染熱點網格監管平臺報警提示,泰山區某處監測站點PM10濃度持續升高,隨即開展溯源分析,鎖定污染來源方向,聯合城市管理部門第一時間趕赴現場,依法責令未落實揚塵管控措施的某渣土場停工整改。
“通過人工智能、環境大數據等技術,全市劃分出29個重點監管的熱點網格,布設229個多參數微觀監測站點。基于這些監測數據,我們可以在平臺上監測空氣質量,快速找準污染點位。”泰安市生態環境局區域空氣質量控制科負責人葛衍珍介紹,利用大氣污染熱點網格監管平臺,現在泰安基本實現了對重點區域各類污染源頭的24小時精準識別和實時跟蹤。
天空有衛星遙感,地上有微觀監測站,巡查有走航車,管控有市、區、街道、社區協調聯動,泰安建立的“天地車人”監測監管體系,全方位、多角度尋根溯源,實現了對大氣污染的智能監測和精準管控。
為鞏固提升“泰安藍”,年初,泰安市印發2023年大氣污染防治實施方案,從10個方面入手,以防反彈、保改善為目標,切實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以及各重點領域大氣污染防治措施落實,確保大氣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向優發展。
進入大氣污染防治的深水區,臭氧污染問題成為制約泰安空氣質量改善的最大“攔路虎”。針對夏季高溫天氣極易誘發臭氧污染的特性,該市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堅持“夏病冬治”“未病先防”,早在春季就打響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陸續啟動了VOCs原輔材料源頭替代、VOCs污染治理達標等五大行動,全力開展涉VOCs問題排查整治和治理設施提標改造,完成VOCs低效治理設施改造企業600余家,取締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31臺,累計淘汰國三及以下柴油貨車5922輛。今年上半年,泰安市環境質量綜合指數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3位。
持續發力,不斷深入,監管大氣污染源逐漸走向科學化、精細化。以往的生態環境欠賬得到有效彌補,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給市民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變化。
泰安市用實際行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污染防治力度空前,生態環境實現歷史性變化,碧水藍天的生態美景處處可見,山清水秀的生態底色、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美麗宜居的城市環境……這些已然成為這座城市的“生態標簽”。(岳風)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