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臀,中文字幕无码人妻波多野结衣,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亚洲人成在线网站

首頁 > 首頁 > 時評 > 正文
  • 村史館里故事多(現場評論)

      建好用好村史館,讓其成為留住鄉愁、激活記憶、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

      藍天白云下,灰褐色的山體高高聳立;清澈平緩的河流,在山前拐了道彎。河灘上,綠樹掩映之下,一座座藏式民居錯落有致。

      河是黃河,村是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德吉村。游船快艇、特色民宿、風情藏餐……這個由260多座藏居組成的村落,在黃河上游遠近聞名。幾年前,千余名貧困藏民,告別幾十公里外、海拔3000米以上的腦山,整體搬遷到這里定居,從牧民變成了民宿老板、廚師、生態看護員。

      村前黃河邊,一座兩層的村史館引人注目。走進展館,一張張泛黃照片記錄著過去的景象:一名藏族婦女背著一個水桶,跋涉在崎嶇山路上,背來全家一天的飲用水;破敗的幾間石屋、緊鄰一座石頭壘砌的牛羊圈……當地村干部說,這是以前牧區的常態。與此同時,一幅幅新圖片,記錄著德吉村種植苗木、發展旅游的奮斗故事。

      近年來,從東海之濱到雪山之下,從塞外草原到江南水鄉,記者在農村社區采訪時,常見到這樣的村史館。

      村史館記錄著社會的發展變遷。新時代以來,我們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曾經的貧困縣、貧困村,如今產業興、環境美、人氣旺,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小小村史館是時代大窗口,生動記錄著這段波瀾壯闊的歷程。

      村史館勾勒著鄉村振興的圖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西沙溝村村史館,真實呈現了從一窮二白到村集體經濟日益壯大的發展歷程。開商鋪、晾曬棚,公益林補償款、村民入股分紅,村民腰包越來越鼓……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見證了日新月異的發展。

      村史館承載著幾代人的“鄉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小橋流水、特色民居等盡可能保留著,但隨著科技發展,農業生產方式不斷轉變,機械化代替了牛馬耕作,標準化代替了手工生產。石磙、石磨、木輪車、地排車、蒸籠、風箱……不少地方的村史館,將過去的生產生活工具收集、保存起來,為鄉村留下看得見、摸得著的記憶。

      村史館里有真切的民聲民意。德吉村村史館的顯眼處,擺著一幅巨大的全村實景圖——利用各種谷物制作完成的“五谷畫”。6戶脫貧戶搬入新居后,感恩好政策、好生活,主動制作了這幅圖。不少村將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開到了村史館。一次采訪時,恰逢一個村在開會,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匯成共同的心聲:“沒有共產黨,哪來今天的好日子?”樸實的話語,表達了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真情。

      村史館濃縮著過往,映照著當下,寄托著未來。新時代新征程,建好用好村史館,就要發揮其存史、資政、育人的功能。一方面,要抓住“史”的特性,在整理鄉村發展史中推動文化振興。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建設村史館,在尊重地方特色基礎上,深耕內容、講好故事,以獨特的文化符號記錄時代發展。村史館源于百姓,應當聚焦服務群眾,整合各項功能,不斷匯聚共建美好家園的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建好用好村史館,讓其成為留住鄉愁、激活記憶、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必將助力賡續鄉村文脈,更好造福農民群眾。

      (作者為本報青海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17日 05 版)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12377 舉報郵箱:jubao@12377.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魯公網安備 370902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