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的創建時代及背景——泰山古剎大佛寺(上)
□周郢
大佛寺,位于岱岳區粥店街道大佛寺村,北臨東岳大街,為泰山古代名剎之一。今考大佛寺之創建,當在清康熙年間。據趙國麟《泰山刺史徐公大佛寺捐俸置田碑記》云:“蓋寺創于前任,未竟厥功,公(徐肇顯)踵成之。”
趙碑系記泰安知州徐肇顯為大佛寺購置寺田事,其中明確記稱“蓋寺創于前任”。知大佛寺之創,始于徐氏之前一任知州。考《泰安府志》卷十一《職官志》,徐氏前任為李廷弼,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任。根據李氏任職時間,可知大佛寺創建在康熙四十五年后。大佛寺附近有李氏德政坊,《重修泰安縣志》卷二《輿地志·建置》云:“州守李廷弼坊,康熙間立,一在西關外。又二坊在大埠嶺。”
李廷弼創置寺院,但工程未竣,李即去官,寺工最終由繼任知州徐肇顯底成。徐氏并為之捐官俸,置寺田,為僧人施茶之資。對此趙國麟碑云:“今我山陰徐公之蒞岱也,寬仁慈惠,忠信明恕,敦教化,育人才,綏上下,禁奸宄,恤孤煢,立綱陳紀,敦信明義。五年于茲,凡有益于岱者無不舉,有損于岱者無不革。茲于大佛寺捐俸置田十畝,為僧冬日施湯、夏日施水之資。蓋寺創于前任,未竟厥功,公踵成之。然后四方往來者,咸得避寒暑之酷,沾潤澤之惠。”
碑中所述之徐肇顯,字宜庵,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任泰安知州。在泰勤政為民,尤留心學校教育。首立義學,捐出俸銀延請名師教導,在諸生中設立獎勵及助學之資,捐俸刊刻《徂徠集》,以廣其傳。改革征糧制度,積弊永除,百姓樂從。其斷獄公正廉明,廷少滯訟,囹無冤屈。去職后州民擬建生祠,肇顯堅辭,乃以祠宇為義學,名徐公書院。鄉民立《泰安徐老夫子贊碑》,頌徐肇顯宦績。而捐建大佛寺亦被視為在泰之一惠政。
大佛寺在斯時斯地創建,與清代“九省驛道”開通有莫大關系。清順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為了加強對江南地區的控制,修建驛道,連通九省。泰安“地當沖要,使騎往來如織,郵傳倍繁”“商旅云集,車馬輻輳”“凡輶軒之使,謨猷之告,以及文檄、餉課,輪蹄繹絡,咸取道焉。而邑遂為沖途矣”!泰安驛道的開通,對城市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泰安境內之驛道里程,乾隆初刊《周行備覽》載自南至北依次為:“泰安州一百里至張夏。二十里火爐廟(可打住),十里新莊,十里界首。”又《泰安縣鄉土志·道路》云:“西南正路渡奈水,過汶陽橋、大埠嶺墩、義和墩至新莊。”大佛寺附近的大埠嶺(今市政廣場西側),為驛道重要中轉站,自長清、界首進入泰安境后,途經辛莊、石蠟、火爐店(二十里埠),便到達大埠嶺,其嶺下有廣濟橋,過橋標志著即將進入泰安城。而出泰安城西行,第一站也是大埠嶺,此處堪稱進入泰安之門戶。乾隆帝巡幸泰安便多次行經大埠嶺。《南巡盛典》記云:“四里小新莊尖營,系泰安府泰安縣界。五里義合墩,八里大埠嶺墩,五里至七里鋪,六里白鶴泉行宮,計程六十四里。”雍正朝泰安知州紀邁宜《泰山進香詞二十七首》也寫到此地:“大埠嶺前風物幽,平崗遠見碧泉流。卻入城中回首望,浮嵐暖翠壓城頭。”
由于商旅眾多,于此置相關服務設施也勢在必行。因此官府在大埠嶺下建此佛寺,不僅從事宗教活動,兼為旅客提供休憩、飲食服務,所謂“冬日施湯、夏日施水”,頗類似今天高速公路“服務區”功能。這是大佛寺創建原因所在。由于寺在驛道北側,占據要津,促成寺院香火興旺。盛時建有前后兩殿,前殿內有彌勒泥塑,后大殿有丈八佛,系紫銅鑄成。前門外有石坊一座,院內柏槐掩映。寺宇恢宏,極其壯闊。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