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臀,中文字幕无码人妻波多野结衣,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亚洲人成在线网站

  • 汶水丨鳳翥泰山唳九天

      鳳翥泰山唳九天

      □王漢友

      一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春末夏初。

      時值“遠行不勞吉日出”的開元盛世,中華大地,物阜民豐,政通人和。

      從兗州到泰安的古道上草木蔥蔥,畦麥青青,一位青年意氣風發地向泰山方向疾馳而來。

      此刻——

      他,鮮衣怒馬,神采風流,不時仰望著遠處雄壯如坐的泰山。

      他,豪情萬丈,氣吞山河,向著心中的詩和遠方勇毅出發。

      他,身形矯健,英姿勃發,激蕩著“修齊治平”的宏大理想。

      這個25歲青年,就是后來“吟詠留千古,聲名動四夷”的詩圣杜甫。

      這條道上,回響著孔子“登泰山天而小天下”的千古浩嘆;激蕩著司馬遷“重于泰山”的靈魂追問,縈繞著曹植“嵯峨出太清”的深情吟哦……

      這座山,在他心中神往已久,前賢時哲的詩文早已爛熟于胸,少年時的記憶依舊清晰。公元725年,14歲的杜甫“早充觀國賓”,有幸在洛陽觀看了唐玄宗封禪泰山的儀仗隊伍出發時的壯觀景象。從那時起,他便對泰山有了深沉的向往,埋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種子。

      心之所向,雖千萬人吾往矣。736年春,“忤下考功第”的杜甫將落第的失意拋諸腦后,從洛陽出發來山東看望擔任兗州司馬的父親杜閑,開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的詩酒生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果說“讀萬卷書”是古人的詩,那么“行萬里路”則是古人的遠方。

      少年情懷總是詩。初到兗州,杜甫便迫不及待地登上城樓,極目四望,但見青山隱隱,云水迢迢,不禁百感交集,念天地之悠悠,發思古之幽情,寫下了廣為傳誦的五律:

      登兗州城樓

      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

      浮云連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魯殿馀。

      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

      這是杜甫現存最早的一首五言律詩,與他同時所作的五言古詩《望岳》并稱早期杰作。這首詩初步展現了杜甫藻贍精工、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詩人一面觀岱青海藍、青徐沃野的齊風魯韻,一面遙想歷史前塵往事,懷古論今,家國情懷、青春夢想一齊涌上心頭。

      也許是《詩經》里埋下了“泰山巖巖”的種子,抑或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神圣召喚,來兗州不久,杜甫就決定到神往已久的泰山去。

      少年裘馬,云程發軔;神思飛揚,壯志在胸。中午時分,杜甫渡過汶河,不久泰山便橫亙眼前了。

      泰山,五岳獨尊,雄峙天東,體勢宏大,方圓四百多公里,誠如張岱《岱志》所言“意想之所至,皆山也”。

      此刻,杜甫被雄渾壯麗的泰山震撼了,極目四望,但見河山帶礪,山勢峣巖,云霧繚繞,聚秀涵清,只此青綠,不見邊際,脫口吟出了震撼大唐詩壇的千古名篇: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清朝學者仇兆鰲在《杜詩詳注》說:“此望東岳而作也。詩用四層寫意:首聯,遠望之色;次聯,近望之勢;三聯,細望之景;末聯,極望之情。上六實敘,下二虛摹。”此評價可謂犁然有當,切中肯綮,后人多從此說。

      春夏之交,天朗氣清。杜甫興奮地望著郁郁蔥蔥的泰山,雄偉壯麗的山姿、蒼翠欲滴的草木、聚散不定的浮云、盤旋而上的古道、隨處可見的歷代題刻,一切都那么新奇、壯美、和諧,竟一時不知如何形容眼前的景象,不由地自問自答道:“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夫”字是常用于句首的虛字,詩人把它融入詩句中,可謂膽識過人,清新奇險。一個“夫”字,雖無實際意義,卻別有風味,令人拍案叫絕,正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泰山風光集“雄、奇、險、秀、幽、奧”于一體,想用一字概括其狀貌神采極其困難。杜甫用“青未了”三字狀寫泰山整體神覺特色,可謂天造地設的神來之筆。“青未了”三字“一語畫泰岱”,可謂妙手偶得,盡得風流,令無數后來者望而擱筆。難怪金代大詩人元好問在登泰山時感嘆“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覺胸次高崔嵬”。細想一下,歷代詠泰山的詩文難以計數,有比“青未了”更打動人心的嗎?

      詩人沉吟之間,不覺已入山中,細望之下,不由地感嘆天地之功,偉力無邊,造物似乎對泰山情有獨鐘,將天地精華集于泰山一身,鬼斧神工般將齊魯大地分為一陰一陽,一明一暗。詩人興之所至,突發奇思妙想,將一“割”字拈入詩里,可謂平中見奇,奇中見妙。由是觀之,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為文之道和對文字“律中驚鬼神”“毫發無遺憾”的極致追求,在青年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山不來就我,我便去就山。杜甫青鞋布襪,攝衣而上,履盤道,越巉巖,跨溪澗,穿林藪,徑向大山深處走去,一路云霧繚繞,滌蕩心胸,不覺心旌搖曳,豪情萬丈;幾聲鳥啼傳來,仰望山間,目送倦鳥歸巢,消失在茫茫的大山里。一個“入”字看似信手拈來,卻格外貼切傳神,與岑參的“鳥向望中滅”有異曲同工之妙。

      峰回知路轉,柳暗覺花明。不覺間杜甫已行至半山,便坐在路邊的山石上稍事休息,舉目遠望,但見泰山主峰高高在上,仿佛就在眼前。杜甫不由胸膽開張,豪情頓生,朗聲對同行者吟道:“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寥寥十字,橫絕六合、掃空萬古,何其壯哉!這是詩人“少年心事當拏云”的青春宣言,這是金聲玉振的盛唐之音,這是中國人文精神煥發的生命光華!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想必此后,杜甫一行必定一鼓作氣,直達極頂。至于杜甫此次泰山之行,是否登上泰山極頂,是聚訟千年的一樁公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問題就出在“會當凌絕頂”的“會當”一詞上。“會當”是“一定要”的意思,表示將然。至于“一定要”是指,這次來了賦詩言志后接著登上了極頂,還是后來登上的極頂,歷來論者說法不一,見仁見智,迄無定論。但細思之下,杜甫這一次是極有可能登上了泰山極頂的。其實,杜甫并非多數人心中體弱多病、憂憤深廣的樣子。少年時的他與同齡人一樣身體強壯、頑劣不羈,以至“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因此,青年杜甫有健壯的體魄,有“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的文化自信,有“自比稷與契”“葵藿傾太陽”的政治追求,有“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的氣概理想。因此,無論是從體質上還是精神上看,年少氣盛、豪氣干云的青年杜甫豈有“入寶山而空回”的道理,十有八九一鼓作氣登上了泰山極頂。即便有十分特殊的身體原因和人事變故,杜甫在“放蕩齊趙間”“快意八九年”的齊趙之旅中,一定至少一次登上過泰山。

      少年情事老來悲,不思量,自難忘。767年,“漂泊西南天地間”的杜甫已日薄西山、朝不慮夕,于貧病交加、失意落魄中寫下《又上后園山腳》一詩,此時距詩人去世只有3年的時間了。詩中寫道:“昔我游山東,憶戲東岳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遙想當年,秋日黃昏,天高云淡,詩人獨立在日觀峰上,昂首四望,天風烈烈,八荒茫茫,何其雄壯。然而,命運多舛,長年顛沛流離、聚散不定,壯志難酬的憂憤之情慨然而生。一言以蔽之,由此詩可知杜甫確實登上過泰山極頂是毫無疑問的。

      少陵翰墨無形畫,杜陵詩卷是圖經。《望岳》是一幅無形的畫,在中國文化史的耿耿星河中永遠熠熠生輝。

      二

      初夏時節,榴花似火。周末閑行,走到泰城西部的體育場附近時,無意間發現一座仿古小樓,名為望岳樓,不覺心中一動,便走了過去。

      一打聽,才知道,這是當地一名姜姓企業家出資修建的一座酒樓。這位企業家出于對杜甫和傳統文化的敬仰,將酒樓取名為望岳樓,并在酒樓下立了一尊杜甫的雕像,與遠處泰山相看兩不厭。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對于杜甫,泰安人不曾忘,也不能忘,更忘不了。

      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和風格技巧對后世影響巨大,有“作詩當學杜子美”之說。杜詩成就巨大,可謂其來有自,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城南韋杜,去天尺五”,這是唐代一首童謠中的句子,由此可見長安城里韋氏與杜氏兩大家族的社會地位之高。在唐朝,韋杜兩家,聲名顯赫,人才輩出。杜甫出生于河南鞏縣一個“奉儒守官”的名門世家,祖父是初唐時期“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審言,父親杜閑曾為兗州司馬、奉天縣令。對于詩文,杜甫深得家傳,曾頗為自負地說:“吾祖詩冠古,同年蒙主恩。”“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杜甫不負族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成年后更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終生不懈追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理想。

      漫游之風,古來有之,唐代尤盛。此前杜甫曾有過短暫的郇瑕之游,弱冠之年又開始了歷時4年的吳越之旅。然而,也許少年不識愁滋味吧,這次壯游沒有留下一首詩,讓秀麗的浙東唐詩之路多了一分滄海遺珠之憾。

      也許是“歡愉之辭難工,窮苦之言易好”吧,在流傳下來的1400多首杜詩中,早期(746年前)詩歌不到30首,影響最大的就是《望岳》。最早的一部杜甫專集是宋代王洙、王琪全編的《宋本杜工部集》,詩的排列順序是《游龍門奉先寺》第一,《望岳》第二。此后,歷代版本多采用這一順序。而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著名中國文學史家蕭滌非主編的《杜甫全集校注》等,則將《望岳》放在第一,而將《游龍門奉先寺》放在第二。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不錯,人在歡樂的日子里、富足的生活中,是很難寫出文質兼美的好詩文的。但泰山是個例外,在這里杜甫于快意生活中寫下了早期成名作。

      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杜甫,是翱翔在盛唐天空里的一只鳳凰,在泰山上初試啼聲,便一鳴驚人,名滿天下。千百年來,吟泰山的詩不計其數,但都不如《望岳》深入人心,動人心魄。

      清代鴻儒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在《讀杜心解》中贊道:“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此評價,可謂鞭辟入里,準確鮮明。

      鬼才金圣嘆在評論此詩時說:“從來大境界,非大胸襟未易領略,讀此四句益信。”信哉斯言,胸中有丘壑,筆下才有萬里山河、古往今來。

      清代大學者仇兆鰲則在《杜詩詳注》中說:“少陵以前,題詠泰山者,有謝靈運、李白之詩。謝詩八句,上半古秀,而下卻平淺;李詩有六章,中有佳句,而意多重復。此詩遒勁峭刻,可以俯視二家矣。”此論可謂中肯,但將李白登泰山詩創作時間置于杜甫《望岳》之前,以現有資料看,似為謬誤。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正如胡曉明在其《萬川之月》一書中所說:“杜甫《望岳》一詩,猶如一粒種子,包孕著詩人一生致君堯舜,生命不息、理想不滅的強大精神動源……有了杜甫這首《望岳》,所有寫泰山的詩似乎都黯然失色,可有可無。”

      但對《望岳》一詩的評價歷來不一。古典詩詞“傳燈人”、知名學者葉嘉瑩先生在《杜甫的集大成是怎么形成的?》一文中如是說:“這首詩在杜甫的詩里,雖然不算是一首很好的詩,沒有很深刻的思想,可是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本質——向善、努力。一個人的本質是什么?有的人認為中國的儒家注重人際的關系,講謙虛,也講禮讓。可是中國儒家的精神,有一個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杜甫以《望岳》為題的詩共有3首,分別是詠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寫作時杜甫年紀依次為25歲、47歲、58歲,跨越青年、中年、暮年3個階段。青年時望泰山,意氣風發,斗志昂揚;中年時觀華山,憂憤深廣、傷時感事;暮年時看衡山,則英雄末路、沉郁悲涼。詩言志,文載道。綜合而言,3首詩中最為人稱道的還是寫于泰山的《望岳》,境界更高,氣象更大,讓人不由得產生“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豪情。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說司馬遷“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也許得益于泰山的鐘靈毓秀吧,杜甫才得以“揮毫當得江山之助”,才詠出驚世之句,頗有奇氣。

      古人云:“風無雌雄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人如此,山又何嘗不是。

      景以文名,文以景傳。泰山有幸,遇到杜甫;杜甫有幸,逢見泰山。泰山,讓杜甫神思飛揚,激情澎湃;杜甫,讓泰山名揚天下,萬人仰望。

      江山也要偉人扶,神話丹青即畫圖。杜甫沒有辜負泰山,泰山也沒有忘記杜甫。此詩被后人譽為詠泰山的“千古絕唱”,傳之于口,書之于卷,勒之于石,存之于山,雖久不廢。岱廟、泰山至今猶存清人何人麟、鐵保、吳大澂等所書《望岳》詩刻,也算與泰山同垂不朽了。

      文以載道,化成天下;賡續千載,何其有幸;傳之其人,何其榮光!

      三

      千年詞客心,萬古憑欄意。

      在中國詩歌的源頭《詩經》里就有“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的宣言,這應該是文學才華與政治才能相攜手的一項最古老的約定吧。

      “軸心時代”的偉大思想家孔子讓泰山從原始山川崇拜的宗教神山走向了煙火人間,從此“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人文傳統萬古長流,讓泰山變得可親、可賞、可游、可坐、可臥。

      孟子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自此以降,以“登泰山而小天下”為要旨的“泰山之志”激勵著一代代有志者前來攀登。這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精神的具化,也是對“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傳統的繼承。

      此后,歷代文人來到泰山,“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或仰觀俯察、游目騁懷,或遠觀近察、移步換景,向上向善的精神張勢跌宕于胸間,以至“風云之色莫不收于眉睫、珠玉之聲無不留連于吟詠”。

      “泰山之志”與儒家積極進取、弘毅致遠、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內核相契合,成為泰山文化中最激勵人心的精神基因。可以這么說,在泰山精神文化的所有意義中,孔子的“泰山之志”是核心要義,影響最為深刻。而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青春吶喊,則是盛唐中國最嘹亮的號角,也是對孔子“泰山之志”的時代升華。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出“詩者,吟詠情性也”的著名論斷,強調人的氣質稟賦不同,文章風格也不同。說到杜甫,不能不想起“筆落驚風雨、詩意成泣鬼神”的詩仙李白了。

      在杜甫創作《望岳》后的第6年,742年4月,42歲的李白從任城(濟寧)來到泰安,沿故御道登上泰山。此時的李白已屆不惑,依舊是一介布衣,“修齊治平”的豪情壯志被歲月消磨殆盡,長期醉心于尋仙問道,詩酒自適,放蕩不羈。初夏的泰山,滿眼青綠,雜花映山,生機勃發。拔地通天、氣象莊嚴的泰山,讓李白逸興遄飛,揮筆寫下《游泰山六首》。李白的泰山詩以游仙體來寫山水詩,瀟灑飄逸,超然物外,別有風致,就中不乏“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等佳句,特別是“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一句,更是延續了中國自孔子時期形成的以登高望遠為內核的“泰山之志”。但“棄世何悠哉”一句則透露出詩人理想破滅后的消極一面,較之于杜詩“會當凌絕頂”的積極進取精神相形見絀,境界高下立判。

      天寶三年(744年)夏天,李白、杜甫相識于東都洛陽。聞一多先生充滿詩意和激情地將李白和杜甫的“初次相遇”比作孔子與老子的相遇,要“品三通畫角,發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筆來飽蘸了金墨,大書而特書”,稱之為“青天里太陽和月亮走碰了頭”。

      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如果說仙風道骨的李白是盛唐詩壇的一只擊水三千里的大鵬,那么自強不息的杜甫則是迎著朝陽鳴叫九天的鳳凰。李白和杜甫宛若泰山歷史天空的日和月,并稱于世,成就相埒,雙曜重光,其道煌煌。由于稟賦閱歷不同,二人詩文迵異其趣,正所謂“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

      郭沫若著的《李白與杜甫》中的《李白杜甫年表》載明,736年,李白移家東魯,寓居任城,其間隱居徂徠山,與孔巢父等號稱“竹溪六逸”;杜甫則同年春到兗州省親。時間一致,空間上濟寧與兗州也相距很近。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史上并無確鑿證據表明此時二人已經相識。設若李白讀過杜甫的《望岳》,來到泰山時是否同游黃鶴樓時一樣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無奈嘆息。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曹植、陸機、謝靈運、杜甫、李白、元浩問、于慎行、姚鼐等歷代先賢次第奔走在泰山古盤道上,讓“泰山之志”歷久彌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明朝著名諫臣楊繼盛在泰山之巔發出了更加振奮人心的聲音:

      登泰山

      志欲小天下,特來登泰山。

      仰觀絕頂上,猶有白云還。

      是的,山外有山,云上有云,向上伸展的空間永無止境。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千多年來,“泰山之志”薪火相傳,人們吟誦著杜甫的詩句,走著他走過的路,看著他看過的風景,把“自強不息、登高望遠”的精神追求雕刻在山河上,鼓鑄在血脈基因里,如泰山之高,似汶水之長。

      鳳凰于飛,翙翙其羽。后世積極進取、愛國愛民的山水詩無不從《望岳》中汲取力量,可謂“陶鈞力大哉”。現當代描寫泰山的詩文也是佳作頻出,郭沫若、徐志摩、楊溯、季羨林、馮驥才、楊辛、李健吾等眾多名人踵事增華,卷盈緗帙。

      齊魯至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元代著名學者虞集說:“一代之興,必有一代之絕藝足稱于后世者。”

      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文鼎盛,鵬程萬里。偉大時代,與有榮焉。我們一定能扛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大旗,用心書寫更加輝煌的時代篇章。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12377 舉報郵箱:jubao@12377.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魯公網安備 370902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