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強:從制造到創造的技術達人 讓“泰安輪轂”走向世界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訊(記者 李皓若 攝影 陳陽)伴著隆隆的機器轟鳴,在超50℃的高溫下,操作著低壓鑄造機,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輪轂生產效率提升測試……這樣的工作場景對于張樹強來說再熟悉不過。作為北汽集團海納川泰安啟程車輪制造有限公司機加工車間主任,張樹強與高溫和汗水相伴了二十二個春秋。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高級技工、公司勞模創新工作室帶頭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他以“匠心”詮釋黨員“初心”,帶領團隊完成了660個創新項目,讓世界車企用上了“泰安輪轂”。成功的背后是張樹強二十二年如一日精心加工著每一個輪轂,更是他始終如一,對待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的極致追求。
扎根一線錘煉技藝
泰安啟程車輪制造有限公司機加工車間,一臺臺大型數控設備有序運轉。張樹強一身藍色工服,站在一臺設備前熟練操作,目不轉睛地盯著面前的數字,進行著調機效率提升測試。經張樹強團隊的反復測試改進,截至目前,調機效率已提高37.5%,按7條生產線計算,每月可多生產1260件輪轂。
不僅管理好車間工作,張樹強還積極進行創新項目攻關,提升質量水平和生產效率。就是這樣一個技術“大拿”,剛踏入這個行業時,卻是個“零”基礎的“門外漢”。“原來是學法學的,跨行業干這個,初次上崗感覺就是熱、累、苦。”張樹強說,那年他22歲,剛進工廠,沒有經驗,就從打鋼號、銼毛邊的輔助工做起,為了盡快掌握輪轂制造技術,他多學多干,向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虛心求教,每天早來晚走,在高溫下一待就是一整天。靠著努力鉆研和不服輸的韌勁,兩個月后,張樹強就從一名輔助工成了能獨立操作兩臺鑄造機的熟練工。
輪轂是整車上至關重要的安全零部件,必須嚴格按照技術規范進行生產制造。22年間,張樹強不斷在一線工作中摸索,把大量技術難題梳理出來,編纂的鑄造標準化、生產及設備保養標準化《實用規范》,成為公司培訓輔導的教材,有效提升了一線操作工人整體操作效率。在張樹強的帶動和影響下,公司黨支部以黨建引領為抓手,積極拓展黨員發揮作用途徑,通過組織黨員開展技能競賽、設立黨員示范崗和責任區等,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熱潮。
潛心鉆研中攻克難題
熟悉張樹強的人都說,他是一個執著的人。因為定制生產,公司需要加工的輪轂品種多、尺寸大、輪型復雜,每次新品試制都是一個工藝攻堅的過程。有時,新產品試制七八次不成功,連技術員都想放棄,而張樹強卻堅持“再試一次”。“如果遇到技術難題,張哥總會率先站出來,帶領大家一起攻克,每一個環節親自把關,絕對精益求精,大家都服他。”同事劉壯說。一路走來,不斷的“再試一次”讓張樹強成功攻克了一個個難題。
2015年,企業接到國外一家企業的“高難度”訂單。對制作工藝要求非常高,國內很多輪轂企業因技術門檻限制而無法接單。為了叩開客戶的大門,張樹強帶領團隊,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反復試驗,找準問題所在,通過研發模具預熱臨時爐,解決了模具的溫度問題,實現新產品上線生產,攻克了國外公司長期難以解決的問題。“那段時間通宵達旦也是家常便飯,但在攻克一個難題后,那種喜悅是無可替代的。”張樹強說,抱著產品能不能在現有基礎上再進步一點點的目標不斷努力,現在新產品合格率已由原來的64%提高到了92%以上,當下歐美改裝車輪領域流行的輪轂樣式,也很多出自他們團隊之手。
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對于張樹強來說,無論是面對新出現的難題還是多年的頑疾,首先想到的不是躲避、繞道,而是改變思路,尋求解決方法。建廠10年來,切削加工輪轂時用到的切削液一直是人工加注,常常出現切削液溢漏現象,既污染地面也浪費成本。為此,張樹強成立攻關小組,經過兩次改進,利用浮漂的原理實現了自動加液,從此車間擺脫了“臟亂差”,該項技術也填補了鋁輪轂零售行業切削液實現自動加注的空白。
搭建平臺碰撞創新火花
平日里想找到張樹強,只需去兩個地方,一個是生產車間,一個是創新工作室。“黨員就要帶頭干!”在競爭激烈的輪轂行業,張樹強意識到職工創新工作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2015年,由他作為帶頭人的“張樹強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為人才培養、課題攻關搭建了創新平臺。
“別人不愿意干的我們愿意干,別人不能干的我們能干,別人不敢干的我們敢干。”在張樹強的帶動下,攻關復雜輪轂的工藝、新產品的自主研發設計如火如荼開展。為提升鑄造生產效率,張樹強帶領團隊從模具的裝配、噴涂、工藝、生產各個細節入手,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顛覆性進行工藝調整,經過3個月努力最終40套模具全部提高生產效率15%,一直沿用至今并延伸到其它產品中;在熔煉爐內增加在線式除氣系統均衡鋁液溫度,通過不斷改進,節約天然氣使用費用24萬元/年,節約鋁燒損78噸/年,同時有效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自創新工作室成立以來,共計完成創新項目660項,增加收益4174萬元,獲得外觀設計、實用新型、發明專利31項。“僅去年一年,就完成新產品自主研發設計350余項。從批量生產到復雜輪轂高端訂制再到新產品的自主設計研發,我們走出了一條從制造到創造的道路。”張樹強說。
在“傳幫帶”中詮釋工匠精神
現在的張樹強,在解決生產難題之余,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培育新人上。他組織車間青年進行崗位練兵,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對新員工進行“傳、幫、教、帶”,使他們快速掌握崗位技能迅速形成“戰斗力”。利用創新工作室這一平臺,他積極組織公司員工進行“金藍領”及各種職業資格認定工作,截止到目前已有19人獲得泰山區首席技師、突出貢獻技師、技師資格,73人獲得各工種高級工資格,100余人獲得中級、初級認定資格。今年6月份,一名員工獲得泰安市首席技師稱號。張樹強所帶的4名徒弟也已經走上管理崗位或成為了班組骨干,不斷滿足著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擇一事鉆一生,源于熱愛,成于匠心。“吃得了苦、耐得了寂寞、頂得了壓力、解決得了困難,在單一、枯燥的工作尋求突破,才能成為一名好工匠。”張樹強說,既然選擇了就要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做就做到最好,這是一個鑄造人的信念。
走進創新工作室,墻上“堅韌、執著、專注、極致”幾個字分外醒目,激勵著張樹強和更多像他一樣奮斗在一線的員工匠心筑夢,追求卓越,將工匠精神書寫在平凡崗位上,在奮斗中創造精彩人生。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