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山水林田成畫卷 構筑綠色“大生態”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訊(記者 柳萍 李雪)盛夏時節,泰安市新泰惠美百合和園里一株株百合長勢喜人,萬畝百合匯聚成花海,游人們徜徉在花海中拍照留念。誰能想到,這片昔日的荒山野嶺搭上了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的“快車”,搖身變成了集種植養殖、加工銷售、鄉村旅游、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而這,只是泰安市構筑綠色“大生態”的一個縮影。
統籌生態環境修復和土地資源利用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有效延伸。近年來,泰安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先行區和黃河下游高質量發展樣板區。
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個個荷花骨朵含苞待放,散發著清香的氣息,前不久種下的藕苗已冒出新葉;地籠里,鮮活的小龍蝦舞動著碩大的蝦鉗順勢滾進蝦筐,蝦農們喜上眉梢。6月16日,走進肥城市湖屯鎮北張莊村藕蝦混養基地,一片充滿生機的景象盡收眼底。
“北張莊村由于早期煤炭開采,形成了沉陷深度約1.5米的采煤塌陷地池塘,成為環境‘痛點’和生態‘傷疤’,后來通過科學實施塌陷地治理項目,生態環境極大改善,也帶來了塌陷地的產業發展希望。”湖屯鎮黨委書記冉祥銀說。
北張莊村完成塌陷地治理項目后,采取“黨支部+合作社”模式,因地制宜發展藕蝦混養生態立體種養特色產業。如今,藕蝦綜合種養面積達200畝,每畝荷塘可收獲小龍蝦200余公斤、蓮藕2000余公斤,每畝利潤達6000元,為村集體增收10萬元,同時,帶動100余人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新突破。泰安市圍繞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人民群眾的環境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滿意度日益提升。“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正一步步從奢望變成常態,清水綠岸、魚翔淺底、人水和諧的美好畫面處處可見。
岱岳區天平河作為大汶河中游的重要支流,如同一條玉帶,從泰城西南繞城而過。2019年,天平河、岔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被納入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對沿途40多家小企業排污口進行整治,并實施河道清淤、岸坡治理等,使這里的水環境得到徹底治理和優化。目前,天平河已建成表流濕地和地下水生態系統面積363畝,河流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Ⅳ類標準。
堅持生態優先,生態保護工作邁出新步伐。如今的東平湖,青山環繞、綠柳拂岸、碧波蕩漾、銀鷗翱翔,為美麗泰安、生態泰安建設寫下生動注腳。
著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綠色低碳轉型跨上新臺階。泰安市堅持把低碳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道路,推進生產生活全面綠色轉型。泰安市深入實施“四減四增”,不斷調整優化產業、能源、運輸、農業投入四大結構;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不斷優化審批服務機制,有效破解污染物總量替代指標不足難題,助推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泰安市打出了一系列生態治理“組合拳”,實現了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良性互動。泰安市先后榮獲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中國十大秀美之城等稱號。
藍天為卷,青山為骨,碧水為韻,綠草為畫,處處散發出醉人綠意……如今,泰安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向往逐漸由“夢想”變為“現實”,山青、水綠、林郁、田沃、湖美的大生態格局基本形成,滿城山水畫,愈來愈動人。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