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子熟了!田間奏響“科技興農”序曲
編者按: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科技興農的力量正在泰汶大地徐徐鋪展。一直以來,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增強農業科技支撐力和顯示度,有效解決制約農業產業發展的“卡脖子”難題,泰安市農業科學院踐行著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理念,把科技送到田間地頭,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轉化成幫助農民增收的、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即日起,泰安日報社開設專欄,講述科技興農背后的財富密碼。
收割、脫粒、粉碎秸稈、歸倉……6月的汶陽田上麥浪翻滾,機聲隆隆,齒輪轉動之間,金黃的麥稈被切割成碎末,均勻灑向田間,飽滿的麥粒堆滿收割機的儲糧倉,源源不斷傾倒在運輸車車斗內,金黃色大地上書寫著豐收的喜悅。
田間地頭送技術 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14日,30多攝氏度的高溫天氣絲毫沒有阻擋農業人的熱情,泰安市汶糧農作物專業合作社的小麥種植基地里,大家忙得不亦樂乎。合作社理事長龐慧戴著太陽帽,開著電動三輪車風一樣穿梭在地頭上,望著今年的好收成,她難掩豐收的喜悅:“今年產量不錯,在預期之內。”
拿起一個麥穗,在手心里搓開,輕輕吹去麥芒,滿手麥粒的清香便散發出來,市農科院小麥所所長錢兆國看著手心里的麥粒說道:“穗大粒多是這個品種的特點,今年長勢還是不錯的。”
“說不辛苦是假的,但豐收的時候很高興。”今年49歲的龐慧出于對農業的熱愛,從2013年開始成立合作社,后來成立了種子公司,從最初的幾十畝地發展到現在的一千多畝,從家人的不支持到成為堅強的后盾,龐慧直言,一路走來很辛苦。
“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選種,這么多品種,不知道怎么選擇,什么樣的高產,什么樣的抗逆性好。農科院小麥專家了解到我的需求后,幫我選種,指導我怎樣管理,解決了我開頭難題。后來,交流越來越多,有困難找農科院,電話里解決不了的小麥團隊就會派人過來。”龐慧笑著說,“除此之外,院里培育了新品種就會告訴我,還經常來田間地頭給農民授課,講解新技術。近兩年,我們承擔的省里的小麥聯合體試驗,在種植、設計、播種方面都是錢老師指導的,這些年來,沒少麻煩錢老師。”
除了澆水,合作社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管理,省了不少人工。“我們做育種比商品糧每斤能多賺3毛錢,利潤比較可觀。”龐慧說,“正在收割的‘泰科麥36’和‘泰科麥45’都是農科院自主選育的品種,去年畝產均超過800公斤,‘泰科麥45’還創造了我市小麥畝產最高紀錄,同時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收益。”
從雜交組配到新品種審定,需要10-13年
“一般我們會選擇一個綜合性狀優良,僅個別性狀需要改良的小麥品種(品系或種質)作為母本,選擇攜帶有目標性狀的父本進行雜交,然后經歷雜種一代、雜種二代、雜種三代、雜種四代、雜種五代、雜種六代……選擇下去。”市農科院科研管理科科長王瑞霞介紹,從雜種四代開始表現好的穗行,會上升為品比試驗,再經過兩年的品比試驗,就會送出去參加試驗——至此,從雜交到選育已經經過了6-8年的時間;之后,根據不同品系的特征特性及綜合表現情況,將品種送出去參加山東省或是國家試驗,其中,參加省里小麥品種試驗的,一般從參加試驗到審定需要4年時間;參加國家試驗的,一般從參試到審定需要5年時間。這樣算下來,從雜交組配開始,到這個小麥新品系審定,大約需要10-13年的時間。
“育種就要忍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王瑞霞說。育種這項工作是持續的、不間斷的、長期的,一個個周期循環往復,大部分時間是枯燥的,“但是,在培育小麥的過程中,更是小麥在培育我、磨礪我的毅力和品德,小麥從某種意義上說,更像是我的孩子、我親密的戰友。”
攻破育種難題 團隊先后育成小麥新品種24個
一個小麥新品種培育成功的背后,往往是一個團隊不斷攻堅克難的過程。“育種沒有竅門,需要克服一個個難題,啃下一塊塊硬骨頭。”王瑞霞說。
近幾年,隨著環境的變化,冬小麥從播種到收獲,需要經歷風、雨、熱、寒、病蟲等考驗,只有抗逆性好的品種,高產穩產的勝算才更大。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攻克了高產優質跟抗逆育種的協調問題,目前我們育成的小麥品種在高產的基礎上,結合抗寒、抗旱、耐熱等性狀的抗逆性,如‘泰科麥36’為高產和抗逆育種結合,‘泰科麥45’為高產優質和抗逆育種結合。‘泰科麥36’和‘泰科麥45’在小麥生長前期和后期表現出較好的抗寒性和耐熱性,今年年前的凍害和5月份陰雨天氣對我院新育成的這兩個小麥品種影響較小。”錢兆國介紹。
上世紀90年代育種目標以早熟高產為主,本世紀00年代育成小麥品種以早熟超高產、大穗高產和早熟高產優質為主,10年代育種目標進行了調整,以高產、特用、節水、優質為主……市農科院小麥育種團隊緊跟大眾需求和適應環境變化來適度調整小麥育種目標,從1993年育出第1個小麥新品種‘魯麥18’開始,截至目前,團隊先后育成優質、高產、節水、抗病小麥新品種24個,其中國家審定小麥新品種7個,山東省小麥新品種13個,國審和山東省雙審定小麥新品種4個,為促進泰安市小麥品種更新換代、促進農民增產增收貢獻了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有信心培育出適應性更強、產量更高、品質更好的小麥品種,把科技轉化為成果,幫咱農民把地種得更好。”錢兆國堅定地說。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馬曉藝 隋翔 審核 王天姿】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