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式的《西游記》文本正待書寫
沒有哪一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能像《西游記》一樣,在全球范圍內擁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不光原著被翻譯成多種文字,連影視、游戲、動漫等衍生改編作品數量也極為可觀,“出海”成績少有企及。
《西游記》自誕生起,便不曾中斷其魅力,每逢相關衍生作品播出時,觀眾也總愿意多看一眼。最近,集結《瞬息全宇宙》主要班底、由迪士尼旗下流媒Disney+出品的美劇《西游ABC》,對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的舊瓶裝新酒式演繹,引發了頗多討論。這一部主要由亞裔成員擔綱、講述華裔故事的作品,口碑在中外觀眾眼里卻戲劇性地呈現兩極分化:放眼北美主流評分網站,總體口碑尚可;但名著原生地的觀眾卻多不買賬,豆瓣評分只有5.8。
爭議多在于“魔改”二字。劇中,師徒四人穿越到現代社會的操作已經不新鮮,國產劇《魔幻手機》已有嘗試,但孫悟空有了一個華裔兒子還是讓一些人大跌眼鏡。談到改編一事,對當前的觀眾來說,“忠實性”與否常常是介入其中的評判維度,跨文化改編的水土不服,回回上演于海外西游改編作品播出時。
海外影視改編的“常客”
如果以1926年日本剪紙動畫《西游記孫悟空物語》作為《西游記》海外改編的起點,將近一百年的時間里,多個國家幾乎不間斷地產出著自己的“西游”故事。
其中翹楚者,莫過日本。據學者梳理,日本翻拍《西游記》版本之多,僅次于中國,還是第一個將《西游記》搬上電視熒屏的國家。1978年版的《西游記》在西游故事改編上奪得先機,后被英國廣播公司(BBC)引進譯制,成功輸出西方國家,由此開啟的西游熱潮,讓這個幾百年前的故事逐漸在全球各地有了改頭換面的模樣。
美版迷你劇《美猴王》便是西游熱潮蔓延之后落地歐美的結果。而后,中美合拍的《功夫之王》,美劇《荒原》,自稱根據《西游記》原著、電影《西游:降魔篇》改編而成、堪稱“改編之改編”的澳版《新猴王傳奇》,一直到最近播出的《西游ABC》,基本都是較為松散地套用《西游記》的故事外殼,故事與原著相去甚遠。
鄰近的韓國,則見長于探索《西游記》流行文化呈現方式的多樣性,有融入現代元素的動畫片《幻想西游記》,納入偶像劇敘事軌道的《花游記》,借鑒《西游記》修行模式而創新的綜藝《新西游記》等等。
看似殊途的文化,卻都不約而同被《西游記》吸引,這部中國古典名著何以擁有如此大的魔力?《西游記》的情節并不復雜,師徒四人一路西行,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只為求取真經。但一環扣一環的冒險,與各路妖怪斗智斗勇,使得故事本身極具吸引力。《西游記》毫無疑問是一個老少咸宜的故事,這一點,從國內不分年齡階段的觀眾對《西游記》的百看不厭上便足以說明。
有研究者稱《西游記》“融神話、童話、喜劇、傳奇于一身”,豐富的主題,多元的母題,龐雜的內容,足以供不同文化各取所需,拿來進行本土化改編。其中最具戲劇張力的角色孫悟空,他身上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反抗到底的精神,與好萊塢大片的英雄敘事不謀而合,稍加改造便能利用,這或許也是《西游記》能夠成為中國為數不多進入歐美改編史的作品的重要原因。
此外,《西游記》原著從題材上講也是便于影視改編的。書中,妖怪神魔輪番登場亮相,師徒四人歷盡奇幻之事,奇崛的想象力,完整的世界觀,本身便賦予了影像表達無窮的想象空間,使其能夠自如地適應影視呈現,成為海外影視改編的“常客”。
一直在翻拍,一直在“走樣”
漂洋過海的西游故事,落地到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土壤,難免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異。這些變異,往往被國內觀眾簡單地對應為“魔改”。外國人翻拍的《西游記》在轉“內銷”后,相當于“變形”了兩次,很難做到兩頭滿意。
歐美一直對《西游記》鐘愛,只不過一直在翻拍,一直在“走樣”。比如,在迷你美劇《美猴王》中,兵馬俑能開口說話,孫悟空是被秦始皇壓在“蒸汽山”下,而以唐僧為原型的主人公還跟觀音菩薩有一段曖昧的情愫。礙于難以快速穿透的文化壁壘,歐美國家的翻拍更多只是單純借用《西游記》的故事和人物設定,任原著人物穿梭于“平行宇宙”,既可以打怪升級、拯救世界,也可以攜手美國亞裔高中生對抗邪惡勢力。
如果說歐美的翻拍是因為太深的文化隔膜,那么從地緣和文化上都更為接近的日韓,是否更能匹配國內觀眾的期待呢?事實上,也并非如此。
由日本拍攝的1978年版《西游記》,雖在故事內容上整體忠實于原著,但其顛覆性地由女演員扮演唐僧,沙僧變成日本妖怪河童,仍是令在《西游記》濡染下成長起來的中國觀眾無法接受,這一版本的《西游記》在中國僅播出三集便在觀眾的聯合抵制下停播,并直接推動了以忠實原著而著稱的1982版《西游記》的誕生,塑造了國內觀眾廣泛接受、可堪奉為經典的改編模板。
但令國內觀眾頗感意外的是,由于劇作在原著之外加入了許多日本民間信仰、神話傳說甚至流行文化的元素,使得西游故事更加貼近日本當代民眾的生活,這一版本的《西游記》在日本大受歡迎。這與《西游ABC》播出后幾乎雷同的橋段,兩項參照之下更加耐人尋味。面對跨文化的改編,“魔改”二字或許需要重新界定。
全球式的《西游記》有待書寫
《西游ABC》頂著“西游”的名號,落腳點卻主要在美國華裔的生存狀況,因此主角也并非我們熟知的師徒四人,而是一個普通的華裔高中生王進,作為“美生中國人”在兩種文化的夾縫中生存。場景轉移到美國高中后,所期待的那些《西游記》情節自然難以尋覓,實際上再用“魔改”與否去評判,已不合時宜。
面對跨文化的改編作品,應該更新審視的眼光。正如學者何成洲所認為的,跨文化的改編“往往不是為了再現外國的生活場景,傳達原作者的意圖,而是為了向本土觀眾講述一個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故事。改編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自身文化的問題。”對待經典作品的改編,應該有包容的胸懷。
其實,觀眾面對《西游ABC》一類的海外改編作品,并非一致差評。影評人怪獸認為,“對海外觀眾來說,《西游記》構建的奇幻世界是新鮮的、有趣的,是在現有的西方大奇幻IP下具有東方代表性的文化彌散。無論怎么說《西游ABC》在海外的語境下都是一部優秀且新鮮的作品。”
不必將目光放到大洋彼岸,回溯本土對《西游記》的改編史,也能從中窺見相似性的劇情走向。今天,兩部《大話西游》已經是中國電影史的經典之作,但在當年上映時,內地票房只有20萬元,口碑也全盤崩壞,連帶著周星馳創辦的公司直接破產。直到后來被思想更新潮、接受度更高的青年學生群體重新發現時,《大話西游》在“魔改”表象下被忽略的復雜內里,才被一一發掘出來。
時間和文化造成的隔膜,某種程度上會造成我們審美的“后知后覺”。如果觸及《西游記》的核心精神,會發現其本身就是一部“解構”之作。對這樣一部作品不斷重新解讀和改編,在不背離核心價值的前提下,進行大框架的外在“變形”或本土化改編,實際上也是在不斷回應這部名著帶給人類的價值,并為其持續注入生命力,不斷拓展故事邊界。
在《西游記》中,師徒四人走出大唐,異域的風土人情在西行路上徐徐展開,這是中國古人所展望的世界圖景。而一種全球式的《西游記》文本,正有待于今天分散在不同國家和地域的創作者去書寫。(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夢馨報道)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