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收割機,砍下麥收“團購價”
又到一年麥收時,眼下,山東各地小麥進入大規模收獲期。農忙時節,由于供需信息不對稱,農機“沒活干”、農戶“找機難”的矛盾長期存在。不合理的要素配置,既不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也造成了農業資源浪費。農機供需信息壁壘如何打破?我省多地進行了探索嘗試……
冠縣:線上下單網約農機,麥收服務享受“團購價”
6月7日,在冠縣東古城鎮溫家莊村,聯合收割機在滾滾麥浪中穿梭。村民魏喜婷站在自家田邊,喜上眉梢。
在魏喜婷的印象里,往年麥收都是農戶自己搶著聯系收割機,收割機真正到自家地里的時間沒準點,價格還有波動。而今年,村里不但為大家提前訂好了收割機,每畝收割的價格也從往年的六七十元降到了45.5元。
魏喜婷眼前的這臺聯合收割機,是一臺“網約農機”,待小麥收割完后,另一臺“網約農機”——玉米播種機就會在此開展播種服務。
“網約農機”如何“約”?價格為啥降低了?冠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么麗萍道出緣由——今年3月,冠縣農業托管全產業鏈要素交易服務平臺正式上線,將農業生產托管的全產業鏈根據需求屬性分為農資采購、農機服務、灌溉服務、植保服務、烘干服務、農產品銷售、秸稈綜合利用、勞務服務八大類,并形成標準化標段產品。根據不同農時需要,各村將需求統計好后統一報到鎮街,由鎮街借助平臺上架需求。需求審核通過后,供應商便可在“冠縣托管”APP中報名參加反向競價。供應方中標后,隨即與需求方簽訂合同,既穩定了中標供應方與需求方的關系,又節省了需求方的資金。
“往年麥收時,農戶著急找我們,我們也著急找他們。就像現在收割的8畝半地,我們最多一個小時就能干完,但如果下一個客戶在別的鄉鎮,路途中的油耗就增加了成本。如今,我們通過平臺直接競拍這個鎮的上千畝地,成本降低的同時作業畝數增加了,再考慮到農業相關補貼,定價45.5元還是有利潤的。”負責溫家莊村麥收的冠縣延展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倪汝尚解釋道。
當天下午2:35,“冠縣崇文街道1558.39畝土地收割、播種服務”正式開拍,起拍價148482.6元。記者在冠縣農業托管全產業鏈要素交易服務平臺的線上競拍大廳看到,來自冠縣的1家公司和5家農機合作社“搶單”激烈,報價頻頻下降。
“平臺上報的起拍價都是根據當地實際確定的。我們崇文街道臨近城區,麥田地塊分散,大小不均,形狀不一,有時收割機一腳油門沒踩完就到頭了,干活效率低,導致農戶很難聯系到收割機,價格也比大地塊高很多,甚至出現過畝均100多元的情況。”看著屏幕上實時報出的價格,冠縣崇文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陳鵬舉打趣道,“這么多家農機單位搶著來我們這里,還是頭一次。”
競拍時間截止,冠縣德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報價8次,最終以110482.6元的價格中標。雙方簽訂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合同后,一臺聯合收割機駛入崇文街道馬寨村的麥田。馬寨村村民母為林種植的4畝麥田還算周正,但也曾支付過每畝70元的收割費用。如今每畝收割費用降到54.1元,是母為林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平臺搭建,也將很多個體農機手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帶機加入農機合作社(公司)。”么麗萍說,像冠縣德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今天拍下的訂單,個體農機手每畝大約能分到52元,“而且,加入合作社(公司)的農機都安裝了定位系統,且與平臺聯網,合作社(公司)負責人通過手機APP就能實時查看農機手們的作業軌跡,大大方便了監督管理。”
寧陽:農機共享,一個電話就能招來“老把式”
又到一年麥收時。眼下,寧陽縣70多萬畝小麥已陸續開鐮收割。6月2日,東莊鎮坡里村農戶張敏的10畝麥地里機器轟鳴,57歲的農機手查國新正駕駛著金豐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自走式小麥聯合收割機在田間穿梭,大片沉甸甸的麥穗被分割脫粒,金黃飽滿的麥粒順著管道不斷落在車廂內……
“以前開機子,操作室里又熱又悶,塵土飛揚,得戴上護目鏡,全身‘武裝’得嚴嚴實實。現在,高科技收割機操作室密封得好,還有空調。只要開足馬力,收得多,自己掙得也多。”地頭休息的間隙,查國新打開了話匣子。去年開春,他來到寧陽縣金豐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成為一名“農業產業工人”,專職從事合作社農機操作。
“種和收,我都是打電話預約合作社的機子,省事便捷不說,主要是大家都熟悉,萬一犁地深度不夠,我能找合作社說道說道。”張敏說。
農戶與農機手之間供需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一直存在。每到農忙季,一邊是閑置農機“沒活干”,另一邊則是許多農戶找不到農機。為緩解麥收時節農機需求缺口大的難題,去年開始,寧陽縣試點推行“共享農機”新模式,即通過鄉鎮農機合作社把有意向入社的農機手及農機信息統一登記在冊,有使用需求的農戶通過電話進行預約,合作社根據需求統一調度配置,構建縣域農機共享體系。
“以前我的收割機和拖拉機就農忙時用,平常閑置,我在外地打工時,還得惦記著給收割機保養這點事兒。”農機手劉召華說,他把閑置的農機租賃給農機合作社,合作社聘請農機手操作并負責日常維修保養。去年年底結算,劉召華拿到了近萬元的農機租賃收入。
“搶種搶收時節,不合理的要素配置就是對農業資源的浪費。”寧陽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侯典辰說,寧陽縣以機收減損為抓手,推行“共享農機”,優化了農機手、農機、土地的要素配置及收益分成,打破了農村農機供需信息壁壘,今年一些合作社的農機還實現了跨市作業。
閑置的農機高效運轉起來,助力糧食顆粒歸倉的同時,也為農機手拓寬了增收渠道。
收了小麥,種下玉米,就進入傳統的農閑時節,但在寧陽,像查國新這些農機“老把式”卻閑不下來。“除了2個月的農忙時節,合作社仍常聘請30余名熟練的農機手,主要從事秸稈的篩選、分類、運輸、銷售,農作物管護,機械保養及有機肥料生產等工作。”金豐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查文沖介紹,熟練的農機手一年下來在社里能有5萬元以上的工資收入。
目前,僅寧陽縣金豐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就有近170臺(套)收割機、拖拉機、旋耕機等農用機械及50余名農機手,負責周邊5萬畝耕地糧食生產全過程機械化作業,通過減少機損,糧食畝均產量較之前增加約30公斤,平均每臺農機每年可為機主增收約6000元。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