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農科院探索10種“鄉村振興科技合伙人”模式
“專家+農民”利益共同體模式、“鏈長制”模式、科教興村模式、“三田合一”模式、“黨組織+專家+合作社”模式、科企創新聯合體模式、科技興企模式、科技示范園模式、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模式、鄉村人才培育模式……在今天舉行的“鄉村振興科技合伙人”模式新聞發布會上,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發布了該院3年來探索實踐出的10種行之有效的“鄉村振興科技合伙人”模式。
科技幫、合伙干、產業興、農民富。“鄉村振興科技合伙人”是省農科院在全國的首創探索,歷經3年,初見成效。據悉,該院將進一步深化和完善“鄉村振興科技合伙人”模式,進一步擴大復制推廣力度,并邀請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共創共建,為全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服務農業強省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以下為“鄉村振興科技合伙人”初步探索出的10種單體模式:
1.“專家+農民”利益共同體模式。專家通過科研成果、技術服務等入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科技合伙人,實現合伙運營、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目前已建成的28個利益共同體全部實現增收,其中有50%實現了專家分紅。
2.“鏈長制”模式。由專家任“鏈長”、企業為“鏈主”,多團隊協同發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等“多鏈融合”。共建設29條特色農業產業鏈,整合企業138家,推動產業鏈整體效益提升10.4億元。
3.科教興村模式。通過“百名首席興百村”“百名博士興百村”形式,專家或團隊與農民或村集體合伙發展特色高效產業。建設科教興村示范點101個,示范村的村集體平均增收9.45萬元,直接服務農戶戶均年增收約6400元。
4.“三田合一”模式。省農科院與省農技推廣中心、科技示范戶合伙將科研試驗田、技術示范田和生產樣板田“三田合一”,新品種、新技術得到更直觀地展示,讓種糧大戶可參考、可復制,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已建有38處示范點,試驗、示范作物新品種43個,新技術52項次,畝產值平均提高500元以上。
5.“黨組織+專家+合作社”模式。通過專家團隊加盟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提高合作社科學化、專業化、標準化水平。目前已建50個,入社農戶24290戶,戶均增收2283元,帶動村集體平均增收5.5萬元。
6.科企創新聯合體模式。以創新鏈多學科團隊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合伙,實踐“企業出題、聯合立題、專家答題、市場閱題”。已在示范縣(市)建聯合體16個,研發新產品、新技術97項次,轉化應用率達100%。
7.科技興企模式。專家與企業合伙,通過科企協同創新、科研定制服務、課題“揭榜掛帥”等形式,解決企業“卡脖子”技術難題。選派人員掛職服務示范縣(市)172家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研發技術成果175項,解決技術難題228個,實現企業增效12.45億元。
8.科技示范園模式。院地合作共建集科技示范、成果推廣、科普教育于一體的智慧化、信息化科技示范園,發揮園區平臺集聚和輻射帶動效應,打造新品種、新技術“大觀園”。三個示范縣(市)園區總占地面積達6600畝,完成投資2.16億元,集中示范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394項次。
9.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模式。以專家牽頭或參與創辦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公益性與經營性相結合、專業性與規范性相統一,解決農村生產經營中的現實科技需求。
10.鄉村人才培育模式。以省農科院鄉村人才學院、“鄉村夜校”、“田間課堂”等為培訓載體,通過“師傅帶徒弟”,開展創業輔導、跟蹤服務,讓千余名鄉土人才成為傳播科技的合伙人,讓農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舉辦各類培訓會、觀摩會等400余場次,培訓3萬余人次,線上培訓超過170萬人次。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亞楠 通訊員 李才林 報道)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