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結碩果 平疇沃野滿目新 東平縣:設施農業撐起農民“致富傘”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訊(記者 秦雷 劉小東 陳思 審核 陳茂榮)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夏日,走進東平縣梯門鎮東瓦莊特色農業片區,目光所及,大棚連綿,形成一片片白色的海洋。棚內果蔬綠葉蒼翠欲滴,果蔬清香撲面而來,種植戶穿梭大棚中正忙著鋤草、施肥、查看果蔬的長勢,在他們眼中,這些果蔬是增收致富的“寶貝”。
為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助力鄉村振興,去年以來,東平縣把特色農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擴增果蔬基地面積,提升農業現代化、科學化、產業化、市場化水平,讓越來越多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帶頭謀發展領著群眾增收致富
種植大棚蔬菜的好處是不受季節的限制,一年四季都能賺錢。為了讓農民增加收入,2014年11月,王興寶當選為梯門鎮東瓦莊村黨支部書記后,組織黨員和村民代表,多次外出考察、召開會議,反復征求意見最終確定了發展果蔬大棚產業的路子。
發展初期,村民并不看好大棚果蔬,參與熱情不高,王興寶就自籌資金200余萬元,帶頭建設了13個果蔬大棚,2名支部委員也建設了11個大棚。在支部的帶領下,2016年底,全村建成大棚77個。2017年,東瓦莊村與壽光市文家街道桑家營子村結成對子,多次到桑家營子村學習種植技術,邀請技術員駐村指導,推動特色農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2018年,東瓦莊村黨支部領辦了東平縣豐源土地合作社,為群眾提供種苗供給、技術指導和產品銷售等服務。同時,村集體以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入股,群眾以土地、勞動力入股,年收入120萬用于合作社的運營,村集體年可分紅30萬元,群眾年可分紅300元/畝。
“現在我這幾個大棚里種的是哈密瓜、貝貝南瓜,長勢都很好。今年我還試種了一棚西瓜,四月份收獲的時候趕上了好行情,一斤12元,一個棚就賣了十幾萬元。”站在葡萄藤長廊中,王興寶指著一旁的大棚告訴記者。東瓦莊特色農業片區春季種植哈密瓜、西瓜、甜瓜、南瓜等各種瓜果,主要銷往北京、聊城等地,秋季則種植螺絲椒等各種辣椒,主要銷往上海等南方地區。目前,一個大棚一年最少收獲兩季。隨著設施農業的發展壯大,東瓦莊村一些在外務工人員也逐漸回村發展。
2022年,東瓦莊村集體收入達到400多萬元。隨著村集體經濟不斷增強,東瓦莊村不斷完善村莊基礎設施,投入160萬元鋪設柏油路,投入90余萬元購買綠化苗木40余萬株、安裝路燈200余盞,村內綠化面積達95%。同時,東瓦莊村還為村民發放福利、購買保險、補貼電費、提供免費校車,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
實干興農業蹚出一條富農新路子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何結合自身實際,將東瓦莊村的成功經驗推廣到全鎮,大力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引導群眾增收致富,成為梯門鎮黨委班子著重思考的問題。梯門鎮是典型的山區鄉鎮,三面環山,地理環境特殊,2022年,新一屆東平縣委提出發展特色農業、實現富民強村的路子,梯門鎮積極響應,抓住機遇,依據自身情況錨定發展特色農業、實現“富民強村”的路子不動搖,大力推動特色農業全域發展。
“發展的路上不能漏掉一個人!”去年以來,梯門鎮黨委書記米厚章站在富農的角度,強力推進特色農業發展。一開始,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保守不敢嘗試新的發展路子,米厚章就組織鎮上干部、村書記、種植大戶外出調研學習,一年外出30多次。為了真正學到好的經驗,米厚章每次都是開車到田間地頭,看到大棚多人多的地方就停車向大棚里的老農虛心請教學習,了解建設成本和真實收入情況。“只有親眼看到大棚果蔬帶來的好處,大家才能轉變觀念。”米厚章說。
思想觀念轉變了,下一步就是資金問題。投資建設一個大棚需要七八萬元,讓農民自掏家底建設,經濟壓力較大,并不現實。為解決資金問題,梯門鎮從撬動社會資本入手,積極聯系、動員企業經理人轉型發展特色農業,通過組織外出學習等方式,逐漸讓他們看到了特色農業的廣闊前景,起步階段就引導13個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大棚,并在去年秋季試種植期間取得了圓滿成功,讓群眾真切地看到了自己身邊的特色農業帶來的好效益。
“我們統一完善基礎設置,從生產路到給排水系統,全部由鎮上出資建設;統一技術指導,聘請技術員在全鎮劃片包保、全年無休巡回指導;統一市場銷售,園區黨委銷售黨支部出去跑市場,打通銷路后,銷售支部統籌安排各基地農品,組織集中收購,解除了種植戶的后顧之憂。”米厚章說,今年鎮上還出臺了包括干部包保、技術指導、貸款貼息、政策獎補等多個方面的《梯門鎮特色農業全域發展十條措施》,支持特色農業全域發展,全方位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
一個產業要想走得好、走得遠,最終還是要依靠市場。目前,梯門鎮的設施農業大棚已經發展到1.3萬畝,規模大了,果蔬代辦、代購、代銷慕名而來搶占市場,甚至有蔬菜經理人拖家帶口在梯門鎮安家。“今年,為了助推特色農業產業升級,我們還引進了國家級專業合作社,與東瓦莊村的豐源土地合作社聯合,在各片區設立服務站,形成種、管、銷于一體的利益聯合體,實現對特色農業從設施零件到栽培技術再到種植理念的全面提升,引導特色農業全域發展逐步自主走向市場化道路。”米厚章說。
鼓起“錢袋子”種出產業振興好前景
鄉村要振興,產業要先行。去年以來,東平縣以富民強村為目標,強力發展設施農業,僅一年多時間,一座座大棚拔地而起,廣大機關干部活躍在田間地頭,幫著種植戶解決難題,提供信息。設施農業的發展,不僅鼓起了農民群眾的“錢袋子”,更種出了產業振興的好前景。
為加快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東平縣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舉全縣之力支持特色農業發展。為發展設施農業,東平縣統籌整合專項資金,精準投放,撬動群眾和社會資本踴躍參與設施農業;出臺《東平縣設施農業獎勵補助政策》,釋放政策紅利,激勵規模化發展;協調金融機構發放富民大棚貸、齊魯富民貸等信貸資金,解決群眾資金不足的問題。
在技術支撐上,東平縣還組織農業技術專家,成立了專門的“設施農業服務隊”,圍繞播種、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茬口安排等環節,進棚入戶進行手把手的指導。
在聚力發展特色農業的方向指引下,東平縣2022年全年流轉土地12萬畝,新建果蔬大棚2萬畝,設施農業產值達到30億元,拉動全縣農業總產值增長6個百分點,涌現出了梯門鎮東瓦莊村、沙河站鎮屈樓村、東平街道無鹽村等多處示范園區,直接帶動1.3萬余名群眾增收致富。
五月如畫,鳥瞰東平這方土地,平疇沃野展新顏,希望在綠意盎然的田野上綻放,處處都是勤勞耕耘的景象,散發著鄉村振興的味道。目前,東平縣已建成果蔬大棚9.8萬余畝,畝均收益在2.5萬元以上。東平縣也正高標準編制設施農業和生態漁業發展規劃,創新生產經營模式,拓寬銷售渠道,積極培育經營主體,全力將東平打造成立足魯西南、輻射江浙滬,涵蓋果蔬、水產等特色農產品的大型交易中心。富民強村的希望,正在東平的田野上變為現實。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