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敢當:百姓祈求平安的守護神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訊(記者 李巖 審核 晁彤彤)遙參亭東側花園內,立有一座泰山花崗巖人物雕像,該雕像肌肉發達、目光炯炯,手扶利劍昂首挺立,一看便是英雄形象。這座雕像雕刻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泰山石敢當。泰山石敢當是源于泰山的民俗信仰,泰安當地也流傳著許許多多與他有關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泰山石敢當的民俗傳說。
泰山石敢當雕像。通訊員供圖
很久以前,泰山山后有一個村落,村中的人皆以采石為生,方圓幾百里地的石碾、石磨、房基石,都是出自他們之手。制作石器雖然辛苦,但收益卻不高,所以村民們普遍不富裕。這年,官府要修衙門,勒令村民在規定期限內上交一百車石頭,還派來衙役監工。衙役如狼似虎,對村民們非打即罵,盡管村民們早出晚歸、拼命干活,還是無法在規定期限內完成任務,日子過得更加苦不堪言。
村民們面對衙役的打罵敢怒不敢言,唯有一位姓石的年輕石匠,敢于挺身抓住衙役的皮鞭,將挨打的村民護在自己的身后。這天,衙役們又開始責罵村民,要求他們今天務必完成任務。石石匠怒視著衙役,掄起大錘,一錘一錘砸向巨石。突然,巨石崩裂,金光四射,碎石翻滾,其聲如雷,眾人嚇得四散逃開,石石匠手中的大錘也被震掉了。待到塵埃落定,石破之處竟有一個孩童站在亂石中,他梳著小小的發髻,身穿紅肚兜,白白胖胖,兩眼炯炯有神地看著石石匠。此刻的山頭塌了一半,巨大的石塊綿延鋪展,形成了岱頂北坡的“石河”和“石海”。這些石塊豈止能裝一百車,一萬車也拉不完。衙役們目瞪口呆,村民們歡呼雀躍,唯有石石匠和亂石中的孩童相互對望,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石石匠家境貧困,30歲了仍未婚娶,一直與家中老父相依為命,他將孩童認作兒子,領著孩童回家去了。石石匠的父親意外得了個孫子,非常高興,給孩童取了個名字叫“石生”。石生像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樣慢慢長大,到了上學的年紀,石石匠將他送進了學堂。石生放學后,會主動幫父親和爺爺干活——他去砍柴,砍得又快又多,家里的柴火堆得像小山;他去放羊,羊長得又肥又壯,一個個就像小牛犢。石生閑暇時還熱衷習武學藝,山上沒有他跨不過的溝、涉不過的澗、攀不上的樹、爬不上的崖,他跑起來就像一陣風,舉手投石更是百發百中……
石生十幾歲時,泰山上開始鬧虎患,常有村民因虎受傷。石生只身去打虎,不到一個月,方圓百十里地的老虎都被他打跑了。如今,泰山上還有“老虎洞”“老虎澗”,相傳都是石生打虎的地方。又一年,泰山發大水,山石塌方擁塞了山谷,水越漲越高,眼看就要淹沒村莊,危急關頭,石生躍入水中,挪開巨石,洪水傾瀉而下,村莊轉危為安……人們紛紛夸贊石生,說他小小年紀便如此敢于擔當,真是一個小英雄。此后,大家便不再叫他石生,紛紛稱他為“石敢當”了。
石敢當在泰山長大,受泰山靈氣的滋養,變得更加強壯,方圓幾十里地,哪里有難事,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那年大旱,莊稼歉收,百姓鬧饑荒,只能撿山上的橡子、挖地里的野菜充饑,官家賦稅卻一點也沒減少,衙役們還天天上門催糧,愁壞了老百姓。石敢當決定施法救民,他讓老百姓拿出家中裝糧食的口袋,張開口站在一旁,自己則作起法來。突然大風四起,枯草、沙石都被卷進了百姓張開的口袋,沒一會兒,所有口袋便裝滿了,百姓們低頭一看,口袋里全是黃燦燦的谷子。老百姓拎著口袋到官府交糧,縣官大喜,寫了捷報報往朝廷,可谷子剛進國倉竟又變成枯草、沙石。皇帝得知此事原委后,免了當地的稅賦,罷了縣令的官,老百姓皆大歡喜。
此后,石敢當名聲大噪,他開始到其他地方為民除害、替天行道、除暴安良,各地百姓崇拜他、感激他,親切地稱他為“泰山石敢當”。再后來,人們相信只要在石頭上刻上“泰山石敢當”五個字,就能得到石敢當的護佑,泰山石敢當的民俗信仰也因此而生。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