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有味 “特”出品 “產”成群——聚焦全省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現場推進會議(上)
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的殷切期望。5月22日至23日,全省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現場推進會議舉行。與會人員深入臨沂市、濟寧市部分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片區,現場觀摩,比學互鑒,共謀鄉村振興推進突破之策。
鄉村產業蓬勃發展,人居環境深刻重塑,群眾收入持續增加,城鄉融合深入推進,精神風貌顯著改善,治理效能有效提升……與會人員表示,這次的觀摩點,無論是發展思路、推進措施,還是方式方法、體制規范,都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為各地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因地制宜,“土”要有味
“我們村背靠年接待游客近百萬人的5A級景區——螢火蟲洞,現在村里也成了景區,城里人都愿花錢來我們農家小院住。”看著村子越來越美、腰包越來越鼓,在沂水縣院東頭鎮四門洞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徐興習笑得合不攏嘴。
“推開窗戶,鳥語花香;臨欄遠眺,滿目蒼翠。”這是一位游客最近在四門洞村“星空農舍”民宿便箋紙上的一句留言。這些年,四門洞村大力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修復古街古巷、小橋流水等景觀,盤活閑置宅基地,發展民宿31套、農家樂5家,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飯”,帶動村里230多人就業,戶均增收2.2萬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泗水縣龍灣湖示范片區,是我省首批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五年前,該區域還是一個基礎較差、發展較為落后的片區,有三分之一的村年集體經濟收入僅幾千元,村莊“空殼化”問題突出。但龍灣湖片區靠近尼山景區,山清水秀,有一定農業基礎,而且村內建筑比較有特點。
充分發揮生態、文旅開發等方面的優勢,經過近五年的發展,龍灣湖片區盤活了夾山頭、東仲都等村閑置宅院117套,引進了閱湖尚儒研學基地、等閑谷藝術糧倉等文旅項目,拉動區內6個村連片成勢,打造農文旅業態。目前,區內村集體收入均超過10萬元,最高的達到1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比5年前增長1.8倍。
現場觀摩期間,與會人員感受到,深入挖掘鄉村歷史文化資源,通過文化“兩創”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提檔升級,農村才能不斷煥發新氣象。
一首膾炙人口的《沂蒙頌》,講述的很多紅色故事,就發生在沂水縣西墻峪村。去年國慶節前夕,西墻峪村在充分挖掘紅色資源、收集修復紅色文物的基礎上,修建起紅色村史館并開館迎客。“開館以來,我們累計接待研學旅游3萬余人次。”村黨支部書記王成成說,“秀美山水加上紅色文化,‘紅綠融合’給西墻峪村帶來了活力。”
路徑探索,“特”要出品
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是一項系統工程,以什么樣的思路和方式謀劃推進工作,是必須解決好的方法論問題。
觀摩中,各地實踐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從全局著眼、從微觀入手,以村為基本單位,以示范片區建設為抓手,連片規劃、連片共建、連片發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示范樣板。
“我們在實踐中感到,當前鄉村成片發展的條件越來越成熟、內在的需要也越來越強。”臨沂市委書記任剛說,“臨沂市積極探索以片區建設整合資源、促進均衡、帶動共富,做到規劃連片實施、環境連片提升、產業連片發展、組織連片共建、資源連片投入,循序推進沂蒙鄉村全面振興。”
尋出路、謀發展,做好特色文章是路徑選擇。近年來,“鄉村振興合伙人”模式在濟寧鄉村發展過程中蔚然成風。在龍灣湖片區夾山頭村,“等閑谷藝術糧倉”創始人田彬,把村里20世紀60年代一處廢棄糧倉改造成產業孵化基地。砭鄉砭石、陶立方、閱湖茶藝舍等40多個業態在這里成功孵化,2022年實現營收6000余萬元,直接帶動500余人就業。
政府支持、平臺孵化、市場運作,“鄉村振興合伙人”模式讓夾山頭村嘗到了甜頭。農村變景區、農家變客房、農副產品變旅游商品,夾山頭村成為休閑度假的網紅打卡地,年吸引游客20余萬人。
鄉村振興最離不開的是基層黨組織,最迫切的需求是各類人才。說起“兵支書”劉元華,蒙陰縣垛莊鎮古泉村的村民無不豎起大拇指。面對鄉村治理這個“老大難”,劉元華不服輸,從修路和整治環境入手,帶領村“兩委”把村莊收拾得干凈整潔,聚了民心,也恢復了黨支部在村民心中的威信。
古泉村所在地區有種植蜜桃的傳統,但村里人少,很多地只能種上楊樹,經濟效益不高。想提高農民收入,必須得走規模化種植的道路。正巧,金葵農業計劃在古泉村流轉1000畝土地種植蜜桃。劉元華帶著村“兩委”一班人,挨家挨戶做工作,一個半月時間,1000畝地流轉全部到位。在臨沂,像劉元華這樣的村支書還有很多。臨沂堅持頭雁領航,通過“重激勵、嚴約束、及時調、掐尖選、支持干”選優配強村支書,帶動鄉村組織振興有了新躍升。
三產融合,“產”要成群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我省鄉村產業蓬勃發展,農業總產值率先破萬億,但農產品精深加工不足,產業鏈條短、整體利潤率不高。
與會人員認為,如果農村只搞第一產業,農業就會一直停留在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底端,想要更進一步,唯有開闊視野、打開思路,圍繞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
小小蘑菇,產業鏈能延伸多長?位于鄒城市大束片區的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擁有全國最大的金針菇單體工廠,實現了從普通農業種植到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日產金針菇160噸,年產值達2.8億元。在南葛、釣魚臺村的400余個大棚,友泓生物按成本價為農戶提供優質菌棒,并且包技術、包回購,每棚每年可增收6萬元以上,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與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
工商資本下鄉,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近年來,大洪溝村建設鄉創產業園,采取村集體資產入股、群眾資產租賃、社會資本引入、專業團隊運營的模式,盤活村內70套閑置宅院和周邊460畝低效閑置土地,建設高端民宿、鄉風禮堂、大師創作工坊,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營業收入3900萬元,僅客房收入就達1000萬元。這里的浮生小酒館已成為網紅打卡點,旺季時候每天能賣出1噸啤酒;鄉風禮堂每年承辦婚禮、宴會、企業團建等各類活動50多次,舉辦周末小劇場等惠民文化演出90多場。
“雖然根植農村,但這個項目已完全超出了農業農村范疇,拓展到了康養、文化、旅游等多種業態。全產業化、長產業鏈條,將是未來農業農村一個發展方向。”項目投資人萬強說。
“多元化投融資路徑是濟寧因地制宜探索鄉村振興的‘八條路徑’之一。”濟寧市委書記林紅玉表示,近年來濟寧市吸引無錫靈山、浙江中圖等參與鄉村振興,成功打造了曲阜尼山、鄒城市大束片區。“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創新思路舉措,集聚強大合力,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不斷取得新成效。”(記者 孫先凱 李子路 劉兵)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