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興魯展風采丨 董合忠:棉田“守望者”
“為了便于農民接受,我們把科技創新成果進行‘包裝’、通俗化處理,讓它成為一種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技術,受到農民朋友的喜愛和歡迎。”從事棉花栽培和育種研究30多年、多項國家級科研成果傍身的董合忠最在意的不是自己的一項項成果,而是強調作農業科研最重要的態度:要在一線,要務實,要真正考慮產業需求、如何推廣應用。
提起董合忠,業內同行都豎起大拇指。幾項重要科研成果都得到了大面積應用,這是董合忠最欣慰的事。他育成了魯棉532等6個國家或省級審定棉花新品種,研發鹽堿地植棉、棉花防早衰栽培和棉花輕簡化栽培等6套全國或地方農業主推技術,累計在主要產棉區推廣1.5億畝以上,新增經濟效益200多億元。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成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獲全國先進工作者、農業農村部農業科研杰出人才等榮譽稱號。
創新要基于實踐、領先實踐、指導和服務實踐。早在20多年前,董合忠就覺察到棉花種植的產地轉移需求,并帶領團隊開展鹽堿地植棉研究,提出了根區鹽分差異分布減輕鹽害促進棉花成苗的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創立了溝畦覆膜植棉新技術。采用該技術植棉可以在含鹽量0.7%以下的鹽堿地實現一播全苗,有力推動了我國棉花種植向濱海鹽堿地的成功轉移。
“利津縣一個種棉大戶,包了幾千畝地,一畝地現在只用兩三個工,輕簡化、機械化結合得非常好。”董合忠針對我國國情,研究形成了完整的棉花輕簡化栽培理論和技術體系,平均省工30%—50%、減少物化投入10%—20%、增產5%—10%,深受棉農歡迎,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主推技術,已在我國主要產棉區大面積推廣應用,促進了棉花生產從傳統勞動密集型向輕簡節本型的重大轉變。同時,該技術在國際上也備受關注,被國際棉花咨詢委員會(ICAC)向非洲推介,獲大面積推廣,并在巴基斯坦、印度等產棉國家推廣應用。
“下一步的攻堅重點是綠色高效生產,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新貢獻。”“守望”棉田,董合忠的創新腳步仍在不斷向前。(大眾日報記者 王亞楠 報道)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