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泰安丨保護+利用 讓文物“活”起來
編者按: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貴財富,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資源,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筑中國夢磅礴力量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就是保護國家的歷史、民族的歷史,守護中華民族的根和脈。即日起,本報推出“文物泰安”專欄,講述泰安文物故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通訊員 趙曉瑩
泰安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文物資源數量大、種類多、價值高。全市有世界文化遺產3處(泰山、齊長城泰安段、大運河泰安段);不可移動文物242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省級105處、市級120處、縣級235處;國有可移動文物170096件;國有博物館9家、藏品146828件,非國有博物館39家、藏品633036件;革命遺址、遺跡、紀念設施等170余處,其中省級不可移動革命文物63處、市級不可移動革命文物21處。近年來,全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強化文物研究闡釋,推進文物有效利用,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加大文物保護力度
提高科學管理水平
新時代文物工作堅持保護第一,維護文物資源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文化延續性是做好文物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
強化文物保護組織保障。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多次研究文物工作,破解文物工作中的難題,推動全市文物事業蓬勃發展。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方案》,制定文物保護的具體措施。各級政府切實履行文物保護主體責任,將文物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文明城市創建、市委全面深化改革任務清單,納入宣傳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工作考核、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安全生產考核,納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評價體系,納入財政預算。成立泰安市文物保護委員會、文物保護專家咨詢委員會,協調解決文物保護重大事項。市、縣(市、區)設立相應文物保護機構,明確文物保護隊伍,加強文物工作力量。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理念深入人心。
夯實文物保護基礎工作。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全部樹立標志碑、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聘請看護員、建立記錄檔案。落實文物安全責任人公告公示制度。推進文物資源數據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國保單位文物保護規劃。實施文物保護工程,注重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單點保護和集群保護并重,以泰山、大汶河、齊長城、黃河為重點,建立文物保護項目庫,形成策劃一批、上報一批、實施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環。近年來,我市累計投入文物保護專項資金5億元,實施文物保護工程300余項,有效保護了文物本體,提高了文物保護利用水平。泰山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入選山東省第一批示范區創建名單。
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力度。我市將革命文物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教室”、文物史料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教材”,在全市營造保護革命文物、賡續紅色血脈的濃厚氛圍。岱岳區、新泰市、肥城市、寧陽縣和東平縣列入國家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泰安納入山東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規劃編制試點市、納入冀魯豫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范圍。實施革命文物保護行動計劃,累計投入2000余萬元,對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舊址、山東省委舊址暨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第四支隊司令部舊址、東疏華東野戰軍司令部指揮部舊址、陸房戰斗遺址等革命遺址遺跡實施保護修繕。
建立文物安全長效機制。我市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結合的綜合防范體系,加強管理體系和管理機制建設。逐級簽訂文物安全責任書、協議書,明確文物安全責任,形成了市、縣、鎮、村四級安全管理網絡。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經費用于市級以上文保單位看護員補助,提高了基層看護員的積極性。為全市188處文物建筑、博物館建立微型消防站,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和火災預警防控能力。建設齊長城(泰安段)市、縣視頻監控(管)平臺,實現全線監控;設置74個公益崗位,加強對齊長城的巡查看護。開展法人違法3年專項治理行動,查處法人違法案件。每年與公安部門聯合召開打擊文物犯罪專項會議,嚴厲打擊盜挖盜掘古墓葬、古遺址行為;與消防部門開展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標準化管理達標創建活動,消除火災隱患、增強安全防控能力。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每年至少巡查一次,對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期巡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強化文物研究闡釋
推進文物有效利用
挖掘價值是新時代對文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保護文物本體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好、研究好、闡釋好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展現文物內涵和時代價值,提升文物影響力和感召力。
加強文物價值挖掘和傳播利用。我市配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加強與省內北辛文化、龍山文化合作交流,推進大汶口遺址考古與研究,為中華文明研究提供實證資料。大汶口遺址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開展燕語城、文姜城、曬書城遺址、汶陽田、東平湖水下遺跡考古勘探發掘,在研究泰安歷史發展進程中取得新突破。加強文物基礎研究,編輯出版《泰安文物大典》《泰安館藏文物精品集》《泰山文庫》《泰安金石精品集》《泰山石刻》《泰山封禪》等圖書資料,制作推出《保護革命文物傳承紅色基因》《大汶口》等文物專題片,提高文物活化利用水平。
提高考古工作水平。我市落實“先考古、后出讓”制度,印發《泰安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國有建設用地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置工作的通知》。配合重大項目建設工程中的文物保護,完成考古調查勘探項目125項、考古發掘12項,保證了岱廟文化廣場、紅門游人中心、泰安蓄能電站二期項目、京臺高速泰山西互通立交、泰東高速、舊村改造等重大建設工程和民生工程的順利實施,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推動不可移動文物對外開放。我市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縣級和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建筑本體保護修繕、歷史風貌維護、旅游文創開發、文化傳承發展等保護利用全過程。利用文物建筑開設博物館、陳列館、藝術館、鄉土文化館和專題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場所,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服務,盤活文物建筑資源,推動文物建筑保護利用融入經濟社會發展、融入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升博物館社會服務水平。全市現有國家二級博物館1家、三級博物館4家。“十三五”以來,投入資金2700余萬元,對泰安市博物館、馮玉祥泰山紀念館、東平縣博物館、寧陽縣博物館等實施展陳提升、館藏文物修復、數字化保護等項目。積極拓展“云展覽”“云直播”等文博服務新業態,開設“云課堂”“云逛博物館”等線上活動。全市各級博物館舉辦教育活動、展覽100余場,年均接待觀眾130余萬人次。泰安市博物館加入省會經濟圈一體化博物館聯盟。肥城市陸房戰斗紀念館“陸房突圍勝利展”獲第四屆全省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展覽優秀獎。泰安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博物館“烽火齊魯 英雄徂徠——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主題展”入選國家文物局2022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
邁步新征程,譜寫新篇章。全市文物工作者將全面踐行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充分發揮文物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的重要作用,講好文物故事,讓文物“說話”,以新氣象新作為推動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