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大省山東推進數字化應用 智慧農業“遍地開花”
中新網濟南5月15日電 (記者 沙見龍)伴隨著轟鳴聲,植保無人機騰空而起,沿著既定的方向飛行,短短幾分鐘就完成了大片麥田的噴藥工作。晉鋒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智匯農業數字化服務平臺則不斷更新著無人機作業數據、軌跡,農機管理員根據實時作業數據,給機手派發新訂單。
上述場景是記者在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馬蘭屯鎮麥田植保現場看到的景象。為讓農民從“會”種地到“慧”種地,自2019年以來,臺兒莊區借助農業物聯網技術,以空間地理、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為支撐,在該區多地安置了智能設施設備,實現了農業生產智能化和全程監管,節本降耗、提質增效。
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田間地頭的智能化農業設施。賈禮章 攝
據棗莊臺兒莊區農業農村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區建立了智慧農業系統平臺和指揮中心,配備智慧農業物聯網系統綜合運用傳感、近場通信技術以及無線遠程通信等技術,為整個農業信息化提供物聯網管理、監控、病害蟲情預警等服務,支持遠程控制功能,利用手機、計算機等多種介質的智能終端軟件進行操作。
在山東德州陵城區義渡口鎮,“數字化”已成為該鎮嵌入鄉村產業發展、社會治理、宜居生活的主要方向之一,進一步助推了農業農村的全面升級和進步。依托探索“物聯網+溫室大棚”新模式,該鎮以數字農業產業園為中心,推行了數字化、智能化、生態化、集約化的新型農業模式,利用現代智能設備,搭建數字農業信息化平臺,形成“農業資源+環境數字化”、種植過程標準化、管理數據化、產品可追溯的數字農業體系。
圖為臺兒莊區的智匯農業數字化服務平臺。賈禮章 攝
基于農業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德州陵城區義渡口鎮建設了新型高標準數字化小麥繁種基地。據該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大數據平臺的模型分析,氣候變化、小麥生長情況、病蟲害發生情況、干熱風災害情況等都可以得到實時監測及風險評估,為打造小麥良種生產全維度的實時監測體系,實現種子生產過程的標準化、信息化、數字化起到重要作用。
連日來,隨著氣溫的回升,在山東臨沂臨沭縣玉山鎮田間經常可見栽種“春地瓜”的農民。原來只能作為養殖飼料的地瓜,在臨沭縣已形成一個富民大產業。據臨沭縣寶洋家庭農場負責人李慶祝介紹,栽種“春地瓜”生長周期長、甜分高,能比夏地瓜畝均增產增收30%以上,搶時節栽種“春地瓜”在臨沭縣已蔚然成風。
德州陵城區農戶分享收獲喜悅。陵城區宣傳部 供圖
“臨沭地瓜”是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近年來該縣通過科技創新和發展地瓜深加工,把小地瓜做成大產業,建成臨沭地瓜地方品種甘薯種質庫和脫毒甘薯種苗組培生產擴繁基地,對地瓜進行現代化升級改造。目前,該縣常年種植面積在15萬畝以上,年產量達45萬噸,初加工、深加工企業鏈條總產值達20億元人民幣,形成了種植基地規模化、綠色栽培標準化、貯藏加工多樣化、品牌營銷規范化的特色地瓜產業發展格局。
作為中國農業大省,山東近年來堅持把智慧農業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積極推動新一代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與服務各環節深度融合應用。截至2022年底,已建成智慧農田、溫室、果園、牧場、漁場等智慧農業應用場景近千處,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8%,智慧農業已成為山東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引擎。
圖為臨沭玉山鎮農民在收割脫毒地瓜苗準備移栽。朱武濤 攝
據悉,力爭到2025年底,山東將全面推廣“魯農碼+數字鄉村大腦”平臺,省級建設、各級復用,打造統一的智慧農業“大腦”與“神經網絡”;智慧農業園區、海洋牧場、農業應用基地等典型應用場景發展到1500處以上;智慧農業科技創新持續深入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8%。(完)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