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創新驅動推動數字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數字化已成為推動文旅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力量。提升理論、內容、產品、技術、載體創新能力,推動文旅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品質化發展是新時期的重要任務。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近年來,數字技術全面賦能文旅產業創意、生產、傳播、消費、服務、管理全鏈條,數字化已成為推動文旅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力量。提升理論、內容、產品、技術、載體創新能力,推動文旅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品質化發展是新時期的重要任務。
一、數字化成為推動文旅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力量
一是提升供給質量。通過創意賦能和5G、虛擬現實、全息投影等新技術的運用,不斷創新云旅游、云游戲、云演藝、云展覽、數字孿生景區等新業態,在極大提升旅游體驗的同時,使旅游信息獲取、出行決策、旅游產品預訂到回顧評價各個環節都得到優化提升。尤其是基于大數據反饋的產品設計與營銷模式,使得文旅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專業化、精細化、高端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二是優化供給方式。數字化時代,數據的流通和利用是數字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動能,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成為文旅企業的重要資產。一方面,景區和文旅企業、旅行社將更加依賴旅游大數據,通過對游客消費行為進行分析,確定旅游消費群體及偏好,從而反饋于供給決策。另一方面,文旅內容作為持續吸引游客的資源,用戶生產內容(UGC)、專業用戶生產內容(PU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等多元供給模式將會使更多的內容策劃者、生產者和運營者加入文旅行業,創作更加豐富、高效的文旅內容資源。
三是增加供給主體。數字平臺的快速發展,大大降低了中小企業和大眾創意者參與的門檻及參與成本。通過小紅書、抖音、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景區游客既是消費者,也是內容創意的供給者,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文旅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主體。在匯聚多元內容和創意的短視頻平臺上,文旅內容不斷積聚。2021年,抖音平臺發布旅游相關打卡視頻的作者超過7900萬人,旅游打卡視頻數超3.9億個。
四是提升供給效率。在線式、遠程式、協同式旅游消費,解決了部分文旅產品強限時性、強地域性的問題,在提供體驗更佳、服務更便捷文旅產品和服務的同時,大大提升了供給效率。例如,通過3D+VR技術可以實現沉浸式的線上遠程酒店預訂,克服了平面圖片細節展示不足的缺點。馬蜂窩推出的北極星攻略,用更加系統化、結構化的攻略內容,為游客搭建起從“發現”到“抵達”所需的一站式旅游信息島。
二、數字文旅產業發展呈現新動向
一是文旅產品和服務形態推陳出新。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國文旅產品生產、傳播、消費系統,以及傳統景區、文博場館、旅行社等領域,已經全面升級變革成為以“互聯網+”為主要載體的數字化系統。一方面,“云觀展”“云旅游”“云演藝”等業態,大大拓展了文旅消費的形態與載體空間。例如國家文物局通過“博物館網上展覽平臺”,集中整合各地博物館資源,分6批公布了全國31個省份400余個網上展示項目,在場館地圖、掃描識別、展覽導覽、智能語音等模塊為各大博物館提供技術服務,使現實版“博物館奇妙夜”悄然走進人們的生活,賦予博物館全新鮮活的表現形式。另一方面,文化遺產、繪畫、書法、音樂、影視等資源以數字藏品的形式釋放新價值,為傳統行業探索出了價值共創新路徑。2022年,舞劇《只此青綠》、陜西鳳翔木版年畫《天河配》推出數字藏品,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IP的新生命力。文旅產品和服務的形態、載體逐漸“終端化”、泛在化,成為大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是文旅消費新模式不斷涌現。近年來,我國以網絡視聽、在線展覽、在線演藝等為代表的新業態快速發展,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沉浸式、場景式、定制化消費成為重要趨勢,逐漸呈現出交互性體驗消費和社群消費等新特征。一方面,新技術賦能IP,通過文旅主題化、空間場景化、傳播社交化等方式,使沉浸式體驗成為文旅產業主流探索方向。以國漫為主題的數字景區——杭州狐妖小紅娘景區在杭州市臨安區河橋鎮正式開業,利用3D投影技術(3Dmapping)、特斯拉電圈等技術,通過“動漫+科技”“日游+夜游”“線上+線下”等多種方式,增強游客的體驗感和互動感,打造了集城市品牌體驗、沉浸式夜游、主題觀光于一體的國漫數字景區。另一方面,訂閱經濟、粉絲經濟、IP衍生消費、虛擬數字文旅消費等新模式不斷推陳出新,VR、AI等手段為客戶提供更具個性化的場景和定制化的服務。元宇宙時代的到來,將為文旅景區提供數字孿生建模、3D渲染、全息成像等多種技術手段和沉浸式旅游服務體驗,旅游產品的粘性將大大增強。
三是文旅產業生產經營模式不斷迭代。一方面,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技術的通用化能力和工業化水平快速提升,將深刻變革文旅內容生產與交互范式。虛擬制作+社交營銷將成為數字文旅產業重要的生產經營模式,推動內容制作流程和傳播營銷體系的智能化水平全面升級。另一方面,個性化、定制化、多元化的消費需求與智慧旅游生態的建構,將倒逼企業重構運營策略和組織形態,去中心化將成為經營常態。例如,OpenAI發布的GPT-4,不僅具備更加強大的語言理解能力,還能處理圖像內容,將會打通傳統旅行社、OTA、小紅書、抖音等所有信息端口,使旅游信息服務形式產生重大改變,同時削弱旅行社在信息差方面的優勢。OTA平臺接入AI搜索引擎,將使實時化、智能化、視覺化私人旅游線路定制變成現實。攜程就已經宣布接入百度類ChatGPT服務“文心一言”,開發基于AI的線路規劃等服務。全球知名的OTA平臺Booking推出了智能聊天機器人,全程陪同用戶,幫助顧客了解酒店和旅游目的地的相關信息。總之,AI技術的成熟,將進一步推動景區運營、旅行社經營、酒店管理和企業經營管理模式不斷迭代創新。
三、打造四大體系推動數字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夯實新型基礎設施體系
盡管新業態發展勢頭迅猛,但傳統景區、文博場館在5G覆蓋、大數據集成、云平臺建設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面臨較為艱巨的任務。一是要加快推進5G網絡在重點景區、度假區、文博場館全覆蓋,充分發揮其響應快、低延時的優勢,鼓勵發展景區數字虛擬解說、全息互動投影、無人機表演、夜間光影秀等產品,進一步提升人機交互、數字化體驗的沉浸感。二是要緊抓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契機,依托現有文旅資源及素材基礎,加大橫向部門和縱向行業數據融合歸集力度,分類采集、梳理、對接文旅機構、科研院所和文旅內容生產機構的各類藏品數據、素材數據、標本數據,提煉優質數字文旅內容與IP。建設物理分散、邏輯集中、開放共享、安全可信的文旅數字資源服務及流通、交易體系,全面融入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以及城鄉規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中。三是要綜合運用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手段,對重點旅游景區、酒店及重點交通設施、各類文旅場館進行智慧化提升改造,打造可交互、沉浸感強的智慧景區、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智慧博物館、智慧美術館、智慧展覽館等設施體系。
(二)打造數字文旅創新體系
英國等發達國家數字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及學界對基礎研究的重視。我國數字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要從基礎研究入手,著力構建理論、內容、產品、技術、載體五大創新體系。一是要廣泛調動全社會智力資源,打造數字文旅產業高端創新智庫,為數字文旅產業建設提供智力支持與資源聚合。二是圍繞行業發展需求,組織一批科研攻關項目,開展對文旅內涵、藝術創作傳播規律和原理、文旅與科技融合等問題的基礎性研究和前瞻性研判,加強文旅資源數字化與內容挖掘技術、藝術創作與公共文旅服務共性技術、智能科學、體驗科學技術、跨內容識別及分析等技術的研發,強化科技在旅游、演藝、娛樂、工藝美術、文旅會展等領域中的應用,推動文旅內容生產與傳播體系創新。三是強化創新載體建設,以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等為重點,建設一批5G+文旅、區塊鏈+文旅、人工智能+文旅等示范應用場景,培育和認定一批文化和旅游領域創新型、科技型龍頭企業,實施一批文旅產業科技創新工程項目。
(三)優化數字文旅供給體系
盡管近年來數字文旅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但從文旅產業結構來看,傳統業態仍然比重過大,持續優化創新性數字文旅產品與服務,必要且緊迫。一是對全國優質文旅資源進行專業化挖掘、品牌化包裝、系統化梳理、聚合化呈現,豐富以游客為中心的內容云,優化以服務為中心的功能云,通過標準化、共享化、交互化的方式,實現文旅內容供給向更深、更廣、更細、更實的方向全面發展。推動在地、在場資源的在線化轉化,支持文博場館、景區景點、街區園區、文藝院團、非遺場所開發數字化產品和服務,將創作、生產和傳播等向云上拓展。二是積極擁抱新技術,推進生產經營模式更新迭代。鼓勵發展文字內容生成、語音生成、圖像生成等人工智能內容生成應用,通過高效率、高質量的自動化內容生產機制提升創作生產效率,降低創作門檻,簡化內容創作流程,提升大眾通過人工智能平臺參與文旅創作與供給的積極性。三是大力發展平臺經濟,鼓勵眾包、云外包、平臺分包等新模式,培育文旅領域垂直電商供應鏈平臺。四是打造一批虛擬文旅產業園區,鼓勵數字文旅要素向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重點功能平臺集聚,建設一批數字文旅體驗廳、數字文旅體驗館、數字文旅體驗園,拓展數字文旅供給方式與供給空間。
(四)完善數字文旅消費體系
當前全球經濟仍處于脆弱復蘇之中,數字消費成為促進經濟復蘇、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一是要創新文旅消費模式,打造數字文旅消費場景,培育網絡消費、定制消費、體驗消費、智能消費、互動消費等新型消費。鼓勵景區、文博單位、主題公園、園區街區與虛擬消費、社交電商、粉絲經濟、訂閱經濟、眾籌經濟等新經濟模式相結合。二是利用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超高清、物聯網、VR、AR等技術,不斷提升“云旅游”“云演出”“云看展”“云游戲”等文旅消費體驗質量,培育壯大線上演播、數字創意、數字藝術、數字娛樂、沉浸式體驗等文旅新業態。三是不斷優化文旅消費補貼方式,鼓勵舉辦文旅消費季、消費月、消費周、音樂節、設計周等活動。拓展聯名信用卡、消費信貸、消費折扣、消費分期等新消費手段,推廣電子票、云排隊等網絡消費新方式。提升文旅消費補貼手段,實現不同消費平臺互通互認,進一步提振文旅消費活力。四是創新數字文旅傳播營銷方式,鼓勵OTA平臺與“一機游”相結合,通過“內容+社交+大數據推薦+電商”等模式,發揮線上互動、內容聚合、精準營銷等優勢,推動線上線下消費融合互促。
(注:本文系陜西省社科基金“陜西省數字文化產業創新路徑與協同機制研究”[2021J025]、陜西省教育廳招標課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陜西省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20JT004]的部分成果。)
(作者單位:長安大學人文學院)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