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河畔的非遺“村晚”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訊 夜幕降臨,大汶河畔古村落山西街村一改往日的寧靜,忽然熱鬧起來,絡繹不絕的人流向村中的山西會館奔去。
“快快快,這就開演了,今兒可要好好飽個眼福,多少年沒在這看戲咧!”92歲劉大娘和老姊妹在兒孫們的簇擁下,帶著小馬扎,顛著小腳繡花鞋,邁著小碎步,也來到了山西會館的戲臺前,眼神中盡是亢奮、激動和期待。
在她們的周圍,早已坐滿了周邊村鎮聞訊趕來的村民,大家拖家帶口,有的坐在臺下,有的站在墻邊,有的靠在門口,后面的小朋友干脆騎在父親或爺爺的肩膀上,人們無不喜悅地翹首以盼一場“大戲”的開演。
“大戲”便是“大汶河畔的非遺‘村晚’”,這是日前泰安市舉辦“首屆大汶口古鎮小戲小劇節”的其中一項內容,地點就放在了泰安市千年古鎮大汶口山西街村。大汶口鎮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祥地和命名地,而山西街村又是該鎮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演戲的戲臺所在地山西會館是清乾隆二十四年在關帝廟基礎上擴建而成,戲樓已經40余年沒有演過戲了,一直空置著。
漸漸地,從四面八方涌來的近3000名村民,將會館塞了個滿滿當當。
19時整,一陣激越的鑼鼓嗩吶暖場過后,“村晚”正式開場,國家級非遺項目山東梆子經典曲目《墻頭記》精彩亮相。演員們身著古老的戲裝,妝容精致,精神飽滿,他們唱腔純正,一招一式拿捏得恰到好處。戲臺下,幾位上了年紀的老人,搖頭晃腦,伴著抑揚頓挫的唱腔,聽得如癡如醉。年輕人拿出手機聚精會神地拍錄,與不在現場的親朋好友分享這開心時刻。更多的觀眾則是眼神發亮,伴隨著劇情的推進,時而蹙眉、時而開懷、時而沉思,深深地沉浸在劇情中不能自拔。
72歲的劉和平坐在晚輩們提前為他支起的太師椅上,美滋滋地點上了旱煙袋,身前方桌上擺放著水果、泡好的熱茶,他愜意地翹起二郎腿,渾身上下散發出“老戲迷”的氣場——這看戲、品茶、抽旱煙“三件套”,瞬間把“儀式感”拉滿!
“小時候我就喜歡跟著大人來這聽戲,后來我長大了,不知從啥時候起,戲臺突然變得冷冷清清,真沒想到,現在戲臺又‘活’起來了,像做夢一樣,感覺又回到了小時候……”《墻頭記》演到第4場,劉和平正好抽完了一袋子旱煙,談起了古戲臺與自己的往事,劉和平的眼睛里泛出些許淚光。
“《墻頭記》講述的是關于一個孝順的老故事,但是這個老故事放在新時代看仍然不過時,對老年人來說,他們感受到的是一份懷舊情懷,對于年輕人來說則是教育、傳承。”泰安市國家一級編劇趙寶利表示。
汶水揚波,綿延千古文脈,好戲連臺,唱盡人間芳華。古戲臺上重新響起的戲腔,不僅盤活了閑置的文化資源,更聚攏了村民的心,再現了古鎮多年未見的人聲鼎沸盛況,讓久違的鄉村煙火氣再次“點燃”……
《墻頭記》正演得火熱,距離山西會館不到200米的古鎮小廣場同樣好戲連臺。這里是“村晚”分會場,上演著豫劇《穆桂英掛帥》選段、京劇《赤桑鎮》選段等。一群孩子在臺下,煞有介事地模仿著演員的動作、唱腔,跑來跑去看熱鬧,他們雖然看不懂劇情,但卻也在心里種下了藝術萌芽的種子。
“泰安市首屆小戲小劇節特意選在大汶口古鎮進行,大家看得熱鬧、玩得開心,在濃厚的文化氣息中傳遞文明力量,以古鎮為舞臺,讓群眾當主角,創新了文化惠民手段,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碧┌彩形幕吐糜尉志珠L朱麗說,“同時,這也有助于進一步弘揚傳承大汶口文化,激活古鎮文旅新活力,加快推進文旅深度融合,是我們泰安市落實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具體呈現?!?br />
今夜,汶河古村落的星空格外璀璨。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