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旅游帶火了苗鄉侗寨
非遺旅游帶火了苗鄉侗寨——黔東南州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紀實
“民族文化需要有人傳承,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傳承非遺,讓非遺走向更加寬廣的舞臺。”在錦屏縣,非遺傳承人李開瓊邊說邊忙著鍛造著手中的銀飾,從她手里鍛造出的銀飾,結合了傳統意象和現代元素,頗有藝術價值。
苗族銀飾、刺繡蠟染……一項項非遺技藝正在匠人們手里薪火相傳。如何堅持保護優先、整體保護?黔東南州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黔東南州努力做到保護與發展同行。設立專門機構,建立起完整的國家、省、州、縣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體系,制定出臺《州級非遺傳承人年度考核辦法》,對傳承人進行動態監測。
與此同時,黔東南州還設立了州級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專項資金、非遺保護資金等專項資金,累計投放近30億元。
在黎平縣肇興侗寨景區,觀看寨門迎賓表演、聽侗族大歌、體驗極具民族特色的靛染等成為游客熱門打卡項目。
在肇興侗品源靛染體驗店,每天都有不少游客來挑選精美的靛染制品。“游客多時,一天有600余人到店體驗。”該店負責人、靛染技藝傳承人陸勇妹說。
多年來,黔東南州積極探索以“非遺體驗”為核心驅動力的發展模式,豐富旅游體驗,不斷滿足游客需求。“我們持續推進非遺保護和旅游融合發展,走上非遺保護與旅游發展的雙贏道路。”黔東南州非遺中心主任方大文說。
為此,黔東南州創新推出了“魅力黔東南多彩非遺體驗走廊”“苗疆非遺研學主題體驗走廊”等以非遺為主題的體驗游、研學游產品。
據了解,“十三五”時期,實驗區累計接待游客4.83億人次,累計實現旅游綜合收入超4200億元,其中,“非遺+旅游”占旅游綜合收入的50%以上。
黔東南州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工作方針,不斷尋找非遺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努力讓非遺活起來。
走進丹寨縣“銀匠村”,叮叮當當的敲擊聲響于耳畔,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傳承人王國春正專心地刻畫手中的銀飾。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完善‘銀匠村’的功能和產業布局,帶動大家共同富裕。”王國春說。
縱觀黔東南州,在眾多優秀非遺傳承人的帶動下,360余家非遺傳習基地、105個非遺就業工坊相繼建成,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黔東南州讓非遺留住了根基,獲得了傳承,煥發了新生,描繪了鄉村盛景。而未來,黔東南州將以成功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為起點,不斷擦亮黔東南民族文化這張金名片。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