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海興:從建陵園到守陵園 父子兩代人接續傳承英烈精神
新華社石家莊4月5日電題:河北海興:從建陵園到守陵園 父子兩代人接續傳承英烈精神
新華社記者王民
清明時節,河北海興縣小山鄉曹莊子村74歲村民張連勝,又像往常一樣來到村邊烈士陵園祭掃。這座由張連勝父親自費修建的烈士陵園里長眠著曹莊子和周邊村莊的23位烈士。
張連勝介紹說,當年曹莊子村曾是抗日堡壘村,部隊兵工廠、情報站等都曾建在這里。抗日戰爭時期,這個僅有40來戶、200多人的小村先后走出35名軍人。他的父親張鳳鳴1924年出生,18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成為區中隊戰士、縣大隊排長,1945年正式參軍,之后參加了濟南、淮海等戰役,1954年轉業到上海,1986年離休回鄉。
進入20世紀90年代,張鳳鳴看到國家蒸蒸日上、人民安居樂業,更加懷念為換來美好生活而犧牲的戰友們,決定自費修建一座烈士陵園,讓英烈事跡激勵后人。“當時他身體多病,但做事較真,堅持要把陵園建起來。”張連勝說,父親從搜集烈士資料做起,沿著烈士當年戰斗的足跡調查核實,有時一天要往返100多公里。一年多時間里,張鳳鳴先后到山東、黑龍江、吉林等地訪談2000余人次,寫下10余萬字的筆記。
1995年,在村里和相關部門協調下,張鳳鳴親自去北京挑選墓碑石材,花費2萬多元建成一座占地約500平方米、有6座烈士墓的陵園。2004年,他又投資2萬多元在園內建成一座烈士紀念堂,逐步容納周邊散葬烈士。
陵園建成后,張鳳鳴老人年年栽樹植綠,拄著拐杖到陵園勞作。直到2008年,已84歲的他仍操持著將其他烈士墓遷入陵園。2013年張鳳鳴老人去世后,他的兒子張連勝接續守護陵園。
2015年起,海興縣相關部門將這座烈士陵園納入統一管理,陵園已成為當地有影響力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逢清明節,附近學校、單位前來祭奠英烈的人絡繹不絕。“一座烈士陵園,銘記一段歷史,村里很多大人、孩子都會講烈士事跡,都知道那段抗日戰爭史。”曹莊子村黨支部書記王學成說,守護烈士陵園也已成為村民的共同責任。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