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百姓端起“文化碗”吃上“旅游飯”
陜北百姓端起“文化碗”吃上“旅游飯”
——陜西榆林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紀實
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新一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區(陜西省榆林市)位列其中。榆林市位于陜西最北部,地處黃土高原腹地,陜北文化氛圍濃郁,旅游資源富集。2012年4月,原文化部批準在榆林、延安設立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歷經十多年創建,榆林市擁有11項國家級、59項省級、211項市級、565項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在保護文化生態、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挖掘新的亮點,煥發新的光彩,產生新的價值,實現了保護與發展共進,文化和旅游并茂。
在保護中發展 黃河黃土育非遺
“棗樹枝丫下光陰流轉,見證著古城‘銅吳堡’的傳奇。時隔幾年再來此處逛古渡,聽一聽滾滾黃河的濤聲,別有一番韻味。”在熱門社交平臺上,不少游客寫下了對有著4000多年歷史的榆林吳堡黃河古渡的美好印象,這是其中的一段。
走近吳堡黃河古渡,渡口聚集著不少排隊等候的游客。作為第四批陜西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的吳堡黃河古渡被轉化為旅游體驗項目,受到游客青睞。吳堡縣黃河東渡旅游景區工作人員介紹:“在這里,游客可以乘坐羊皮筏子,體驗黃河漂流,感受以前黃河兩岸居民的辛苦;也可以乘上游覽黃河的快艇,一睹黃河的魅力。”
“黃河古渡曾因現代交通的日益發達而面臨傳承危機。為此,我們通過發展‘文化+旅游+體育’的模式,對其內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古渡新的使命和價值,不僅豐富了游客體驗,對于賡續黃河文脈、守護和弘揚黃河文化也起到了積極作用。自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以來,我們一直秉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保護理念,以保護為核心,將生態區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林茂綠介紹。
在保護中發展的思路也被榆林運用到其他多個非遺項目上。如打破行政區域限制,將子洲、綏德、米脂、橫山、靖邊、定邊、榆陽等地的說書項目統一歸并為“陜北說書”進行整體性保護。據統計,榆林已建成1個市級非遺綜合展館,1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陜北民歌專題博物館,12個綜合性非遺展示場館,23個非遺專題館,94個縣級以上非遺傳習所、傳承基地等非遺保護場所。
經過十多年發展,榆林已走出了一條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人文環境、自然環境進行整體性保護與開發的特色發展之路。
在生活中感受 古城古戲造氛圍
作為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榆林古城六樓民間文化展演”實現常態化演出,傳統非遺項目走進了當地百姓的日常生活。
“今年春節期間,清澗道情、榆林小曲、陜北民歌、二人臺等非遺項目連續演了8天,每天都有特色,給咱老百姓帶來了新鮮體驗,聽得過癮。”住在榆林古城附近的曹先生向記者介紹觀演感受。
榆林是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享有“南塔北臺中古街,六樓騎街天下名”的美譽。文昌樓、萬佛樓等六座樓都是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榆林古城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為推動非遺保護,展示榆林古城魅力,自2006年起,古城六樓長期開展陜北民歌、陜北說書、陜北道情、綏米嗩吶等項目展演,深受市民游客的喜愛。
與此同時,榆林市、榆陽區兩級文化和旅游部門還在榆林老街開辦了“非遺小劇場”,每天組織非遺項目展演,自2019年至今已演出800余場。榆林市神木、橫山、清澗、綏德、定邊等縣市區也紛紛效仿,“非遺小劇場”在榆林遍地開花,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游客感知榆林的一扇窗戶。
在榆林,文化傳承不僅深入生活,更是從青少年抓起。近年來,當地非遺進社區、進校園等工作穩步推進。榆林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薛志章介紹,榆林已組織編寫了《府谷二人臺民歌進校園》《非遺進校園 剪紙大課堂》等非遺教材18本。陜北民歌、陜北秧歌、橫山老腰鼓、府谷二人臺、陜北說書等30余個非遺項目先后走進校園、走進社區,累計開展活動25萬場次。“去年9月,陜北民歌、陜北說書還被正式列入榆林學院的公選課程表,這是陜北說書、陜北民歌首次正式走進高校課堂,被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評為了非遺進校園十佳優秀案例。”
在融合中創新 鄉俗鄉物興旅游
榆林以非遺為紐帶,將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與傳統古村落保護、文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聯動,產業鏈得以延伸,經濟價值逐步顯現。
在榆林市佳縣赤牛坬村,當地確立了以黃土高原農耕文化和傳統民俗為主題的旅游業發展思路,依托一座陜北民俗博物館和一部大型原生態實景劇《高高山上一頭牛》,十多年來,每年吸引數十萬游客。近年來,該村自編自導自演的大型原生態實景劇《高高山上一頭牛》直接帶動200余名村民就業,實現年均旅游綜合收入近千萬元,195戶群眾平均每戶每年增收1.5萬余元。通過深入挖掘陜北民俗文化,做好旅游配套服務,赤牛坬村深受游客歡迎,成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數百萬元,全體村民端起了“文化碗”,吃上了“旅游飯”。
此外,綏德石雕、三邊剪紙、吳堡張家山手工掛面、榆陽柳編等非遺項目也成為助力榆林鄉村振興的典范。其中,綏德石雕有1000多名從業人員,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年產值達1.5億元;吳堡縣現有手工掛面合作社、農產品公司、家庭掛面作坊525個,開設網店80余家,年產值達6000多萬元,為當地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作出了積極貢獻。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崔淵表示,榆林將以獲評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為契機,以更寬視野、更大力度、更強舉措,深入挖掘陜北文化的時代價值,奮力推動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區高質量發展,為榆林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