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長共話“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
4月1日,在2023年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高端論壇“校長分論壇”上,多位船海領域高校校長就當前時代背景下,如何推動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促進海洋裝備技術與可持續發展,讓科技創新賦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
當前,世界經濟向海發展的趨勢日益顯現,藍色經濟的引擎功能不斷增強。如何以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為導向,將我國已有的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動能,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戰略課題和挑戰。
“海洋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海洋領域的延伸和實用,也是對傳統全球海洋治理理念的超越和發展,更是對全球海洋治理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哈爾濱工程大學校長姚郁表示,如何建設海洋命運共同體,需要服務海洋領域的政產學研商各方緊扣建設愿景與任務,深化服務支撐全球海洋事業發展的人才培養、科技創新、開放合作以及文化交流,不斷擴大海洋領域的文化圈、科技圈、朋友圈。
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來自科技創新,它可為海洋經濟的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在廈門大學副校長周大旺看來,要解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需牢牢抓住科技對產業的賦能效應,充分重視科技鏈與產業鏈的耦合互促機制,設計并打造可引領、賦能、服務海洋產業的科技創新鏈。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奚立峰表示,當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數字化、新材料等先進制造技術推動船海行業轉型,各高校需要建設“大海洋”學科交叉融合體系,在落實國家重大科技創新任務中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高效賦能海洋經濟內涵式發展。
海洋科技的進步離不開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劉勇認為,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既是深刻總結國內外歷史經驗的必然選擇,也是深度把握世界科技變革規律的必由之路。海洋領域各高校需積極主動融入全球海洋科技創新網絡,在實施重大戰略、共享重大設施、牽頭重大計劃中推動國際合作,在開放合作中不斷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做好加強國際海洋科技創新合作的積極倡導者和主動實踐者。
海洋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海洋是解決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全球性挑戰的關鍵。武漢理工大學副校長吳超仲表示,共建海洋生態是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核心要務,高校應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聚焦深海領域,發揮船海工程在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等領域擁有的獨特優勢,推動海洋生態保護在全球海洋生態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為海洋共同體貢獻科技力量。
在國家“雙碳”目標的驅動下,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和綠色智能船舶已成為我國未來船海工程領域發展的重要支點。姚郁表示,哈爾濱工程大學以創新技術為引領,緊密結合行業需求,加大基礎研究原始創新能力,圍繞國家的綠色、低碳和智能化革命,推動綠色低碳、人工智能等科研問題的研究,支撐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記者 李麗云 何 亮)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