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明在互學互鑒中姹紫嫣紅
“讓世界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生機盎然。”15日,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主旨講話,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倡議著眼于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為推動人類現代化進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強大正能量。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透過歷史的望遠鏡,可以窺探到世界文明璀璨的歷史,他們各具特色,多彩多姿,不同文明“各美其美”,都閃爍著璀璨光芒,為各國現代化積蓄了厚重底蘊、賦予了鮮明特質,并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共同為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文明倡議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尋求智慧、凝聚力量,推動破解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對人類前途命運的深入思考與責任擔當。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千百年來,各種文明交流互鑒,共同推動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讓人類文明百花園絢爛多彩。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人類需要攜手應對共同的挑戰。然而,一些人抱持“文明沖突論”“文明優越論”,甚至想改造其他文明。這實際上是對不同文明、不同意識形態的一種無知和偏見,結果不但不會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反而會留下無數混亂。人類創造的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在價值上是平等的。只有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才能讓文明多樣性成為世界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之源。
“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進的歷史,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的基本規律,倡導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全人類整體利益的高度審視國與國關系,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展現了“天下為公”的博大情懷和“美美與共”的遠見卓識。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鑒。面向未來,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凝聚不同國家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文/樂兵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