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新農人”田野逐夢記
新華社武漢3月15日電(記者梁建強 余國慶 徐鵬航)小球藻培養基、調水實驗室、光生物反應器……如果不是身處現場,或許很難想象,與這樣一組專業化詞匯產生聯系的,不是科研院所,而是位于湖北省赤壁市安豐村的數百畝農田。
田淑嫻在這里深耕科技興農一線,探尋現代生態農業的“新路徑”,讓家鄉土地煥發新的生機。
碩士生“新農人”
身材瘦小,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笑起來臉上就有兩個深深的酒窩……這是記者初見田淑嫻時的印象。
今年34歲的田淑嫻,已經扎根農村近6年。她大學本科時選擇了生物技術專業,碩士時選擇了捕撈學專業。“就是想多儲備些專業知識,再回鄉從事農業生產。”她說。
2014年,田淑嫻碩士畢業。“當時,我接觸到了一些農產品相關的運營工作,看到別人的農產品熱賣,我更堅定了決心要回去。家鄉的地好、水好,我也一定能做出優質農產品。”田淑嫻說。
2017年,在外工作兩年多后,她毅然辭去工作,回到家鄉。
探路農業生產新方式
回到村里,田淑嫻把目光投向了小龍蝦養殖行業。那時,村里也有一些農戶養殖小龍蝦,但如何提升蝦的質量、產量,她走訪和比較后,把重心鎖定在水質和飼料兩大“關鍵點”。
為了養出高品質的小龍蝦,田淑嫻在承包的農田旁建起了自己的實驗室,監測水質、調配飼料。通過查閱資料和不斷實踐,她利用乳酸菌、小球藻擴培技術和生物發酵飼料等技術,逐漸形成了系統專業的養殖管理調水和飼喂方案。
農業科技,成為推動改變的關鍵。經過科學飼養的小龍蝦個頭大、品相好,頭一季,就帶來了一萬多元的收入。
“嫻子,你把蝦養好了!”鄉親們也紛紛夸贊。
養蝦只是第一步。當時,如何避免打撈不干凈的小龍蝦和新投放的蝦苗“自相殘殺”,田淑嫻探索了一種更生態、更環保的辦法。
她將鴨子引入農田,吃掉無法打撈干凈的小龍蝦,這樣不僅能解決了上述問題,也為養鴨提供了“天然飼料”,同時鴨子的糞便也成了水稻的肥料,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
帶動村民新發展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找到了發展農業的“新路徑”,田淑嫻還帶動鄉親們一起學習技術、發展農業,并逐漸成為村里的“領頭羊”。
如今,村民們遇到種植、養殖的難題常常來找她請教,她也細心地一一解答。
2018年,田淑嫻成立了嫻子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應用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實現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禽畜糞污資源化利用。目前,社員已有200余人,預計2023年總產值可達500萬元。
田淑嫻還開起了線上店鋪,通過直播等形式探索更豐富多樣的銷售渠道,帶動附近村民增收致富。
“希望土壤越種越肥、農產品越來越健康、生態環境越來越好,讓更多鄉親共同發展、共同致富。”田淑嫻說。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