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科技為民,科技志愿者們這樣傳承雷鋒精神
“我的工作很簡單,一輩子做竹蓀。我的愿望也很簡單,用技術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大歷鎮鄉村振興發展中心科技特派員高允旺說。
在第60個學雷鋒紀念日到來之際,中國科協于3月1日至7日組織開展科技志愿服務周活動,多位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代表分享了他們創新科技志愿服務的生動故事和經驗做法。
作為一名“科特派”,高允旺從事竹蓀栽培技術創新和普及推廣已經20余年。他研發的竹蓀栽培技術,比傳統種植產量翻了一番,不僅帶動順昌縣本地菇農增收,還在江西、安徽等5省份180多個村累計推廣50萬余畝,用小菌菇撐起更多百姓的“致富傘”。
為向各地農戶推廣竹蓀技術和營銷知識,高允旺的辦法層出不窮:開辦“產銷超市”會客室,舉辦“竹蓀論壇”,組建“農民科普志愿者服務隊”……如今,60歲的他又搞起了抖音直播教學。
扎根我國廣袤鄉野的科技志愿者中,既有基層出身的“土專家”,也有“把實驗室搬進農田”的科技工作者。
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來自四川農業大學的一批批教師和研究生,已經在“科技小院”接力駐扎了4年。他們在這里推廣先進的馬鈴薯種植和貯藏技術,建立起馬鈴薯生產、加工的產業體系,助力布拖縣脫貧摘帽的同時,還帶動提高了當地百姓的科學素養。
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副理事長張建華介紹,自2019年以來,中國農技協已先后在26個省份推進成立了475個“科技小院”,2000余名教師和研究生長期扎根鄉村生產一線,開展科技志愿服務活動6000余場,受益農民100萬人次。
“研當以報效國家為己任,學必以服務人民為榮光。”科技志愿者們踐行雷鋒精神,深入田間地頭、廠礦車間、學校社區,以實際行動踐行科技為民的初心使命。
近年來,西安市中心醫院眼科主任杜兆江把門診作為普及健康知識的窗口,通過每周進行公益科普宣講、眼健康咨詢和義診等方式,將科技志愿服務工作融入日常、化作經常,成為百姓心中的“護眼衛士”。
不僅如此,他和團隊一起還利用大數據平臺,推進“醫教家結合”視力監測新模式,為中小學生建立視覺健康檔案,累計完成570余校次、30多萬人次視力與屈光度檢測。“作為科技志愿者,我們要把雷鋒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緊緊圍繞健康中國戰略,持之以恒用科普服務護佑更多百姓的眼健康。”杜兆江說。
從上海市同濟醫院創傷救治中心主任王韜創辦“達醫曉護”醫學傳播智庫,帶領專家團隊創作科普作品、運維科普賬號、培養科普人才,到浙江省疾控中心志愿者打造“生態無蚊村”項目助力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和鄉村旅游發展,再到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以大熊貓為載體傳播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理念……
多年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在賦能鄉村振興、服務人民生命健康、助力科技惠民等實踐中書寫著新時代的雷鋒故事,各地涌現出一批形式多樣的科技志愿服務項目。據了解,近3年來,通過科協渠道推薦成為全國學雷鋒“四個100”先進典型達21個。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進展表示,希望科技志愿者們始終踐行科技為民的理念追求,讓雷鋒精神在科技界綻放更加璀璨的時代光芒。各級科技志愿服務組織要不斷提升組織化程度,發揮學科特色提升服務質效。(記者溫競華)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