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共建共享 賦能行業發展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文化和旅游部高校共建工作會議近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召開,會議回顧總結高校共建工作,研究謀劃重點任務,探討合作協同發展。業界齊聚一堂,圍繞發揮特色優勢、加強互動共享、建立合作機制等交流經驗,為實現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密切協作 共建共享
高校共建工作是文化和旅游部的重要職能之一。會議介紹,“共建”是指各有關部門、主管單位對原所屬高校在專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信息溝通、企業聯系、扶持特色專業政策等方面繼續予以指導、關心和支持。經過20多年發展,文化和旅游部共建高校序列不斷豐富,目前共有16所高校,其中包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桂林旅游學院等3所旅游類高校,以及13所文化藝術類高校。
在文化和旅游部機關各司局、共建高校以及文化和旅游部直屬單位各司其職、密切協作與共同努力下,高校共建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
在文化和旅游部機關各司局方面,科技教育司作為高校共建工作的責任司局,為共建高校提供各類項目申報“直通車”,支持其承擔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部級研究課題等,開展重點實驗室、行業智庫建設及標準國際化工作等,穩步推進共建工作。另外還有其他各司局發揮各自職能,攜手開展共建工作。
在共建高校方面,各高校主動融入國家文化和旅游工作大局,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實踐創新等方面積極擔當、主動作為。如各高校積極參加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文化和旅游部部級社科研究項目等;發揮特色優勢,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文化志愿服務和社會藝術普及等。
在文化和旅游部直屬單位方面,國家院團與共建高校深度合作、相互促進,各直屬單位在高層次領軍人才培養、文化和旅游大數據挖掘應用等方面與共建高校創新合作方式,取得豐碩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共建工作取得長足進步,可以用‘五個一’來概括。”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即形成了一個特色突出、類型豐富的共建高校序列,培育了一批優秀文化和旅游人才,推出了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完成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探索出一條社會服務的新路徑。
攜手共進 成果顯著
在共建工作中,各高校充分發揮各自在文化藝術、旅游等領域的獨特優勢,服務國家和地方重點建設,涌現出一批典型案例和先進成果。會議邀請部分共建高校代表作交流發言,分享先進經驗。
此次會議舉辦地中國美術學院前身為1928年由蔡元培、林風眠創建的國立藝術學院。近年來,中國美術學院深化“美美與共”戰略合作,助力“美麗中國”建設。近5年來,學院共有近1500名研究生和百余位教師參與各類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建設服務項目536項,覆蓋全國300多個鄉村,在改變村容村貌、改善生態環境、弘揚鄉土文化、帶動地方旅游等方面成效顯著,涌現出以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為特色的臨安太陽公社設計,以社會綜合治理模式為代表的蕭山樓塔古鎮保護和更新等特色項目。
“中國美術學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倡導以鄉土為學院的育人理念,為建設文化強國、推進民族復興提供了人才保障。”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說。
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創建于1983年,在共建機制引領下,抓住中國旅游產業和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的東風,綜合辦學實力取得突破性躍升。近年來,浙江旅游職業學院與74個縣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連續14年開展“暑期送教下鄉”活動,在286個村莊開展旅游幫扶,還在廣西巴馬、內蒙古阿爾山等4個縣(市)開展研學旅游指導。“2022年,學校全面啟動助力浙江山區26縣共同富裕三年行動計劃,與26個山區縣簽訂校地攜手促共富協議,努力打造服務創新高地。”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校長杜蘭曉說。
類似的典型案例和發展成果還有不少,如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開展“生態銀行”研究,開啟生態旅游新篇章;桂林旅游學院深耕東盟,打造旅游教育對外合作新高地;山東藝術學院弘揚沂蒙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策劃推出“弘揚沂蒙精神主題影像展”等。
交流合作 共赴新程
如何充分發揮文化和旅游系統優勢,加強互動,密切合作,為高校學生提供更多實踐鍛煉機會;如何建立互聘互兼等合作機制,實現高校與行業人才隊伍建設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如何探索有效合作模式,調動高校和系統兩方面積極性……會議設置分組研討環節,組織與會代表共商共建事宜,為高校共建工作建言獻策。
“共建高校可以強化國際交流,在平臺建設、數據分享等方面加強與國外研究機構的聯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院長計金標說,“建議提高旅游管理等專業的學科地位,加強文化和旅游部門與教育部門的溝通合作,提升旅游院校的辦學規模、辦學層次等,為旅游行業高質量發展培養更多人才。”
桂林旅游學院黨委書記劉迎春建議,應發揮行業院校優勢,深化產教融合,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旅游人才。同時,發揮行業優勢,堅持科教融通,助力國家鄉村振興。“希望加強與兄弟單位的交流合作,選派專業教師與優秀干部到其他高校或文化和旅游部機關、直屬單位學習鍛煉,提升專業水平、管理能力,開闊眼界。”
中國旅游研究院副院長唐曉云表示,可建立工作交流平臺,增加學術工作研討會議,共促文化和旅游學科發展;建立“資源共享池”和信息共享平臺,整合16所共建高校的教學資源、平臺資源、數據資源、師資資源等,為高校間合作交流打下堅實基礎;探索形成教師互聘制和學生訪問制,讓文化藝術和旅游領域的學生相互學習、交流分享,實現思想碰撞。
“文藝院團與藝術院校之間有天然的聯系,包括人才的流通和藝術創作的合作,比如舞劇、音樂會中有部分演員是藝術院校的在校學生,劇目的創作與舞臺呈現也需要藝術院校的學術支持。后續將繼續探索建設合作平臺,全面提質增效。”中國煤礦文工團黨委書記徐晉表示,旅游演藝是文藝院團與旅游院校合作的一個重要領域,希望能與旅游院校共同探索、共同實踐,打造一批小而精、小而雅的旅游演藝,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強化與景區合作,共同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