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泰安市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歷史性改善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月27日,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2022年泰安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動員全社會齊心協力,支持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為建設生態泰安作出應有的貢獻。

?
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2022年我市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改善。全市臭氧、SO2、重污染天數等指標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1位,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改善幅度位居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第8位、全省第2位,優良率、CO等指標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2位,為全省唯一所有空氣質量指標均改善的地市;水環境質量指數改善幅度位居全國第7位、全省第1位,6個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均值首次實現“全優Ⅲ”。
精準管控“保藍天”。我市堅持“質”“效”齊升,實施“夏病冬治”,2022年2月份即打響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陸續啟動了VOCs原輔材料源頭替代等五大行動,完成VOCs低效治理設施改造企業600余家。堅持“穩”“保”并重,10月初全面啟動秋冬季“百日攻堅”行動,確立10大項50余項重點任務,大力推進治企、降塵、控車等工作。堅持“破”“立”并舉,關停退出低效煤電機組10.8萬千瓦,全面淘汰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31臺,石橫特鋼在產工序完成全過程超低排放改造,新能源裝機容量達到391.23萬千瓦。
系統治理“護碧水”。我市找準發力點,激發流域水生態活力。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投資109.08億元,規劃建設26個水環境類項目,建設修復人工濕地800公頃,實施河道清淤等內源污染治理150余公里。解決薄弱點,深挖水環境改善潛力。完成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3577個,加快推進“兩清零、一提標”,新建污水管網170余公里,實施雨污分流改造63.54公里,完成污水管網排查整治557.65公里,建成區黑臭水體實現“動態清零”。夯實落腳點,保持水污染防治定力。堅持以河長制促進“河長治”,189條河(湖)達到省級美麗幸福河(湖)標準,成功創建4條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
閉環管理“守凈土”。我市突出源頭防控,留足土壤環境承載提前量。更新發布61家年度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提前完成“十四五”期間重金屬減排目標任務;完成130個地塊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的評審、復核,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持續保持100%。緊盯“雙源”監管,打好水土共治協同戰。實施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扎實開展非法開采地下水專項清理整頓行動;完成7個化工企業聚集區、26個工業污染源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成果集成;投資3588萬元在全省率先開展地下水污染修復試點項目,探索形成在產企業“源識別-量檢測-補漏點”的地下水污染防控新模式。堅持末端嚴懲,筑牢安全維穩防護墻。圓滿完成危險廢物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收官,深入推進黃河流域“清廢行動”;組織開展危險廢物安全警示教育10.6萬余人次;全年集中收集處置醫療廢物8722噸,全部實現“日產日清”;從快從嚴查處涉危險廢物環境違法案件9起,行政處罰31.75萬元,移交公安機關立案調查8起,全市生態環境安全形勢保持穩定可控。
強化保障“促發展”。我市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以大項目支撐帶動大發展。在項目策劃上發力,聯合發改部門召開項目策劃培訓會議,開展“項目策劃大比拼”活動。2021年以來積極爭取中央大氣、水專項資金7.23億元,專項用于大氣、水污染防治項目建設。在項目推進上發力,對資金支持項目實施“月調度、季通報”,全面開展“插紅旗、標蝸牛”系列活動,全力推動項目實施。在資金管理上發力,嚴格上級專項資金分配程序,強化資金預算執行管理,近年來中央大氣、水專項資金預算執行率達到87%。
2023年是黨的二十大開局之年,新任務、新征程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市生態環境局將按照“11685”工作部署,即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一條主線,以開展“作風提升年”為一個抓手,強化黨建引領、系統治理等六項措施,深入開展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等八大攻堅行動,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服務綠色高質量發展等五大提升。力爭空氣質量綜合指數保持內陸城市前列,績效考核涉氣指標成績進入全省前八;水環境質量指數實現“保五爭三”;環境安全形勢總體穩定,土壤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戴先鋒表示,2023年,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將繼續保持“登高望遠、奮力爭先”的昂揚姿態,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更實舉措,協同推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生態文明建設的泰安絢麗篇章。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李皓若 審核 晁彤彤】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