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讓希望的田野充滿活力
田疇迎豐收,鄉村氣象新,希望的田野鋪展鄉村振興壯美畫卷。
2022年,我市把“三農”工作擺在突出位置作出全面部署,吹響了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良好勢頭,美麗宜居鄉村展現新面貌:
立足資源稟賦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越來越多的沃野鄉村探索出長期穩定增收的項目;創新實踐“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實施集體產權改革,越來越多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依托資源,扮靚鄉村,越來越多的農民吃上了“旅游飯”;依托數字化技術,推動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變,發展電商直播,越來越多的農戶挑上了現代化的“金扁擔”……
“三農”向好,全局主動。2022年,我市以有力的舉措,真抓實干,埋頭苦干,奮力推進鄉村振興新局面,一個個產業更強、環境更美、農民更富的鄉村踏歌而來。
“減壟增地”模式全省推廣
質量品牌建設水平不斷提升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一年來,我市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守住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夯實糧食穩產增產的耕地基礎。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推動更多科技要素不斷向廣袤田野聚集,促進糧食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糧食總產量267萬噸。
肥城市安駕莊鎮蔡家顏子村,種糧大戶肖紅霞今年迎來了一個好收成。“今年小麥畝產平均1416.5斤,比‘減壟增地’前顯著增產。”肖紅霞高興地說,今年的小麥價格處于高位,加上使用噴灌滴灌,大幅節約了用電、用水、用工成本,“現在不僅掙得多了,活兒還輕松不少。”
讓肖紅霞受益的“減壟增地”模式是指去掉傳統田間一道道凸起的地壟,在實現規模化經營的地塊上,建設微噴帶、立桿式噴灌、地埋式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設備,高科技作業讓田間生產路、澆水溝渠等大幅減少,有效種植面積更加可觀。
2022年,我市在全省先行先試“減壟增地”種植模式,一年新推廣面積31萬畝,每年每畝增產糧食160斤至200斤。像肖紅霞一樣,越來越多的農業大戶正陸續去掉田壟,“減壟增地”作為實踐“十大創新”的現實舉措在全省穩步推廣。我市糧食面積和產量五年實現連續穩定增長,夏糧播種面積250.98萬畝、同比增長0.44%,總產117.15萬噸、同比增長0.57%。在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全市肉禽蛋奶水產品和蔬菜水果等重要副食品也形成了生產能力強、品種豐富、質量穩步提高的供給新格局。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做大做強種業,必須做優做強一批具備集成創新能力、適應市場需求的種業龍頭企業。打好種業翻身仗,我市建起市縣鄉三級“1+6+12”新品種(系)跟蹤評價暨展示示范推廣平臺,設置示范點6處,年跟蹤評價農作物新品種100個以上,岱岳區被確定為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全市6個小麥新品種通過國審,7個玉米品種通過引種備案,14個非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通過登記。東平縣被認定為全國大豆制種大縣,肥城市小麥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獲省級認定。目前,我市國家級蔬菜良種繁育基地達到2個、省級小麥和大豆良種繁育基地達到4個。
始終把“舌尖上的安全”放在首位,狠抓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2022年,我市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常年穩定在98%以上,寧陽縣被命名為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岱岳區、新泰市、肥城市、東平縣被命名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打造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98個、市級93個。深入實施品牌強農戰略,1個區域公用品牌、7個企業產品品牌成功入選山東省第七批知名農產品品牌,入選數量位列全省第二;5個農產品品牌入選我省首批公布的“好品山東”品牌名單;肥城桃入選全國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名單。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分別達到5家、56家。全市地理標志商標總量達到57件。
鄉村振興持續深化
生態環境建設持續提升
倉廩實而民心安,農業強則百業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在新泰市羊流鎮朝陽村,這個曾經只通一條土路、土地貧瘠的閉塞村莊,自從將1800余畝山嶺地全部流轉給惠美農牧種植基地后,農民搖身變成產業工人,人均年增收2萬余元。村民劉培連把5畝多山嶺地以500元/畝的價格流轉土地后,她則從上坡刨地瓜的農民,成為月薪3000多元的基地領班。以前,朝陽村“名不符實”,一點也不“朝陽”。現在,朝陽村的土地上建成了香飄全國的“萬畝花海”,這里既有百合花的種植、深加工,也有組培育種、物流配送、觀光旅游,一條以百合為中心的產業鏈推動村民的生活真真切切迎來新曙光,勾勒出我市鄉村蝶變的縮影。
2022年,我市堅持“示范帶動、全域培植、融合并進”理念,已經打造“村企合作”“產業融合”“組織帶動”“綠色崛起”“文明深耕”等類型示范區47個,總面積142萬畝,惠及466個村、68萬人。新創建省級鄉村振興“十百千”示范單位63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27個,岱岳區道朗鎮里峪村入圍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新泰市龍廷鎮掌平洼村被評為第四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泰山區省莊鎮安家莊村、邱家店鎮北王莊村、岱岳區滿莊鎮曹家寨村、道朗鎮北張村4個村被命名為全省鄉村旅游重點村。泰山區泰前街道水牛埠村等19個村被評為第三批全省景區化村莊。福憩泰山旅游民宿集聚區、泰山·九女峰旅游民宿集聚區被命名為2022年山東省旅游民宿集聚區。
以產業振興推動鄉村振興。2022年,全市國家級、省級、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分別達到2個、4個、52個。岱岳區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全省13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我市占據2席。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6個,省級農業產業強鎮15個。新泰市樓德鎮以全省第一名成績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肥城市獲評全省農業農村領域最高級別的獎項“現代農業強縣”。寧陽縣入選全省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縣。岱岳區成功申報全省奶業生產能力提升整體推進縣。全市登記注冊的農民合作社達到11695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28家、省級181家;家庭農場8909家,其中省級示范場60家。全市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分別有5家、48家。
電商為鄉村振興插上“金翅膀”。泰山區省莊鎮小津口村以“政府+運營服務商+村企”的形式,建設“泰山淘寶第一村”,開啟了泰山茶“云端”之旅,網上交易額達1.8億元。目前,小津口村已成為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新泰市、肥城市先后獲批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兩市共建成2處縣級電商服務中心、34個鎮級配送服務站、200個村級服務點。新泰市固定資產管理經驗獲國家商務部推廣。
生態的魅力在鄉村,鄉村的活力靠生態。我市厚植生態底色,塑造振興之美,兼顧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實現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雙贏。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圓滿收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啟動實施,實現城鄉垃圾治理一體化全覆蓋、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村莊全覆蓋;完成改廁57.77萬戶,建設后續管護信息化平臺6個、服務站272個;98.8%以上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務,基本消除農村黑臭水體,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清潔村莊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村“美麗庭院”建成率達到28%以上,村村建有美麗庭院;新改建農村公路820公里、規模化供水管網440公里。50個城鎮開發邊界外安置區全部建成,惠及群眾3.1萬人。
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組織興,則鄉村興;組織強,則鄉村強。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也是根本保證。筑牢基層戰斗堡壘,我市持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開展“十百千”創建工程,通過10個鄉鎮龍頭帶動、100個村高端示范、1000名過硬支書紅旗引領,推進全市鎮村過硬黨支部建設。實施農村基層黨組織分類推進整體提升三年行動計劃,開展基層黨組織整頓提升行動,抓實“雙五十村”扶優培強,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鄉村振興,青年當先。2022年,全市3551個村、205個社區全部完成“兩委”換屆,村、社區“一肩挑”比例分別達到98.1%、98.5%,村(社區)班子全部配備35歲以下年輕干部。
新發展階段,農業農村面臨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干部隊伍。2022年,我市開展“百日攻堅開新篇”專項行動,組織“頭雁領航鄉村振興”大培訓,新一屆村級“兩委”班子成員和監督委員會主任輪訓一遍。泰安鄉村振興學院年培訓2500余人,被確定為省委黨校調研基地、山東鄉村振興研究院分院。
隨著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頭雁”隊伍扎根基層,一批政治素質高、群眾基礎好、致富帶富能力強的“領頭雁”涌現出來。泰山區邱家店示范區劉家疃村黨支部創新推行“五社同行”模式,由黨支部牽頭,成立先鋒服務社、新鄉賢理事社、鄉風文明社、產業能人社、青年人才社五支隊伍,以經濟組織為紐帶,實現基層組織建設與經濟工作同頻共振。肥城市孫伯示范區實施“三分類三升級”工作法,把11個村分成“基礎標準型、鞏固提升型、示范樣板型”三類,把五大振興任務分解成55個分項指標,逐項認領、遞次推進、升級建設。東平縣老湖示范區健全“黨總支+黨支部+黨小組+黨員樓長”組織網絡,投資36億元,建設513棟住宅樓,堅持社區和產業園區“兩區共建”,實現了網格化、精細化管理。2022年,全市建設180個區域化黨群服務中心,成立區域性黨組織124個。324家企業和358個村結對共建,帶動村民就業5019人,村均年增收5萬元。
大力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對于煥發鄉村社會文明新氣象,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的時代意蘊。2022年,我市開展文化惠民工程,實施鑄魂強農、文化惠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網絡文化建設、鄉村文化人才培育“六大工程”,整合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文化大院等陣地資源,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水平。肥城市、岱岳區等縣市區成為全國和省級試點縣市,推出了“城鄉書房”“非遺工坊”等一批先進典型。戲曲進鄉村覆蓋率達87%,村均演出1.18場。充分利用“農家書屋”主陣地,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在全市營造“讀書好、讀好書、好讀書”的濃厚氛圍。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和志愿服務站點3700多個,實現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域覆蓋。開展城鄉文明結對共建行動,省、市級文明單位與各縣市區、功能區的村、社區結成城鄉文明共建對子,重點幫扶新時代文明實踐和文化振興工作,以城帶鄉、以鄉促城、雙促共進。
放眼看,一處處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和文化活動室,讓農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全市大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弘揚出時代新風。
移風易俗深入人心,讓越來越多的人轉變了觀念。2022年,我市深入開展“摒棄婚喪陋習、深化移風易俗”專項行動,推廣“三榜治村”“德孝堂”“一站式婚禮”等做法,倡導婚事新辦、厚養薄葬、喪事簡辦,簡化流程,控制規模,減少花費,引導群眾破除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加強紅白理事會建設,村(居)紅白理事會覆蓋率達100%。夯實移風易俗成效,讓鄉親們的精氣神在文明鄉風的浸潤下越來越足。
乘勢而上創偉業,接續奮斗譜新篇。“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頭等大事。在新的趕考之路,我市當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采取更加精準有力的舉措,激發更加沉穩務實的擔當,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繼續奮力開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新局面,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徐文莉 馬曉藝 審核 晁彤彤】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