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臀,中文字幕无码人妻波多野结衣,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亚洲人成在线网站

首頁 > 首頁 > 品牌 > 正文
  • 我在現場·我們都是追夢人丨帕米爾高原上,那奔向美好生活的韌勁

       【編者按】

       我們都是追夢人。

       新聞記者的夢想,是用自己的筆和鏡頭記錄這個偉大時代前進的步伐,記錄普通人的追夢故事,從深山“空巢村”的復蘇到山水林田的生態變遷,從罕見病少年的大學夢圓到神舟航天員的星辰大海......

       “我在現場”欄目以“我們都是追夢人”為題,將新華社記者記錄的追逐夢想的故事匯聚于此。這些故事講述的是追夢人不停的腳步,是“中國夢”照進現實的新時代。

      

      

       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以下簡稱“塔縣”)距離北京4000多公里。這里平均海拔超4000米。貧困如環繞的群山,千百年來困擾著當地居民。隨著脫貧攻堅、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的成果落地,居住在崇山峻嶺間的人們對更美好生活孜孜以求的夢想變為現實。那莽莽群山、那遙遙山路,成為當地干部群眾不懈奮斗的見證……

       帕米爾高原,昆侖山峽谷中。大同河沿著近乎垂直的山體奔流不息,在河水流速較緩的拐彎處,偶有難得的空地。兩間民房、一座簡易羊圈、幾棵老樹,就這樣“擠”在一起。

       ↑ 塔縣大同鄉政府駐地周邊村莊(2020年6月14日攝)。

       ↑ 位于帕米爾高原上的塔縣縣城全貌(2020年6月10日攝)。

       都熱·加爾曼就是在這里出生、長大。2018年冬,當我來到塔縣大同鄉蹲點采訪,在阿克托尕欄桿村第一次遇到都熱時,他已在這個山鄉小村生活了47個春秋。

       ↑ 2018年11月17日,在搬遷前夜,我(左二)和負責向導和采訪翻譯工作的時任大同鄉扶貧干部克那艾提(左一)與都熱·加爾曼夫婦在深山舊居的帳篷內合影。

       小柴爐、光伏電板、雪山融水、羊群、草場,支撐起都熱的深山小世界。繁華被崇山峻嶺阻隔在山外,一山之隔似是一步之遙,卻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明白其間的距離感。

       ↑ 上午10點09分,太陽仍只能照亮山頂,塔縣大同鄉政府樓頂的光伏電板還未被照射到(2018年11月11日攝)。冬季,光伏電板被照射時間有時一天不足3小時。

       從都熱家中出發,深一腳淺一腳淌過枯水期才能通過的河,經過至少一個小時的步行后,方能走出河道。然后上岸走完一條只能通行摩托車的泥土路,再向前便是可過越野車的山路。一路爬陡坡、避落石、涉水而行,汽車在持續了約45分鐘的顛簸后,來到村委會所在地,緊接著向前繼續顛簸半個小時,才能抵達鄉政府所在村莊,而此時,縣城仍在大約200公里外。

       通往縣城的傍山臨河公路在2018年平整改造后,全線鋪通柏油路面,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在都熱父輩的歲月里,翻山越嶺去縣城的時間是難以想象的。一位年輕的扶貧干部告訴我,他2013年從縣城坐車到鄉政府任職,用了八個多小時。

       ↑ 在塔縣大同鄉通往縣城公路施工現場,工人在峭壁上安裝防護網(2018年11月12日攝)。

       這樣極端的閉塞環境,在帕米爾高原并不鮮見,貧困也相伴而生。但大山到底沒能困住人們追求更好生活的腳步。在偉大的脫貧攻堅進程中,匯聚而來的力量為山里的變化助力加速。

       告別故土,打破原有的生產生活節奏去面對全新的日子,需要極大的勇氣,都熱也不例外。搬遷時,他輾轉走出大山到縣城旁的安置點耗時兩天,心路卻更長。

       ↑ 記者回訪時,將搬遷時所拍攝的照片打印留給都熱·加爾曼作紀念。

       “我就是在山里長大的,老人在這里,牛羊也在。”這是都熱一家在面對搬遷時嘟囔得最多的言語,這與全縣其他需要易地扶貧搬遷的牧民相比并無二致。

       都熱和妻子在2018年4月就到安置點參觀過,但夫妻倆還是“堅持”到當年11月再次參觀后,才領取鑰匙。期間,縣鄉村三級扶貧干部多次上門宣講政策,為都熱一家搬遷解開心結。

       ↑ 牧民都熱·加爾曼通過駱駝、汽車,輾轉完成從山中小村到縣城旁安置點的搬遷之路(2018年11月17日攝)。

       當都熱風塵仆仆抵達新居時,迎接他的是嶄新的洗衣機、燃氣灶、電飯鍋、取暖鍋爐……都熱一會兒用手摸摸暖氣片,一會兒又打開配電柜瞧瞧,再捏捏窗簾,這80平方米的安居房似乎怎么也看不夠。門前小院里,坐落著100平方米的標準棚圈,頂部的抽風機正轉個不休。

       ↑ 都熱·加爾曼(中)搬遷到新家時手捧由“萬企幫千村”項目提供的小家電,鄰居紛紛前來迎接祝賀(2018年11月18日攝)。

       這些都是都熱一家開啟更美好新生活的底氣。盡管曾在搬遷與否的選擇上猶豫,都熱最終學會用行動去打破不安。

       牛羊還在、草場還在,現在已交由他人代牧。不再圍著牛羊轉的都熱家,收入來源更加多元化。當物質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改變,都熱的精神世界也隨之變得更充實。

       ↑ 搬遷后一年,我回訪大同鄉,在去往拉依布拉克夏牧場途中,途經都熱舊居,碰到回來看牛羊的都熱。這是我(左)與都熱(右)、幫助記者運送采訪設備和行李的牧民甫拉達克·吾蘇甫別克(中)山中合影(2019年6月19日攝)。

       曾幾何時,買一顆糖,都需走完前文所述的山路,才能抵達鄉政府附近的商店。搬遷一年后,都熱在安置點的綜合市場開起商店。兩個門面,一個經營百貨、一個賣蔬菜水果,他甚至還從大約300公里外的喀什市區運來五張臺球桌。

       有一次回訪,我走進都熱的店鋪。他一邊擺放新進的西瓜,一邊笑嘻嘻地,一個詞一個詞往外蹦,給我介紹。我總是忍不住想起他在山中踽踽獨行,在鄉政府對面那家商店(全鄉最大的一家雜貨鋪)望著叫不出名字的貨物沉默時的景象。

       都熱用來馱過搬遷行李的駱駝最終“失業”了。他的小兒子努爾卡熱木抓住道路改造的良機,看準縣城到鄉里、縣城到喀什市區的運輸商機,今年買了輛皮卡車。

       在努爾卡熱木的微信朋友圈,經常能看到他在市區逛街買東西的場景。這對于連手機信號都無法覆蓋的“深山老家”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

       ↑ 拼版照片上圖:搬遷前,都熱·加爾曼在山谷里放牧(2018年11月16日攝);下圖:搬遷后第二年,在新居旁的綜合市場,都熱·加爾曼在新開辦的商店內擺放準備售賣的西瓜(2020年6月24日攝)。

       ↑ 拼版照片上圖:搬遷前,都熱的妻子在深山舊居內拿煤炭準備取暖(2018年11月16日攝);下圖:都熱的妻子和女兒在新居內聊天休息(2020年6月3日攝)。

       ↑ 這是都熱·加爾曼的妻子花129元在距離新家約30分鐘車程旁的縣城買的新衣服(2019年11月25日攝)。

       ↑ 都熱·加爾曼在新家小院內播撒草籽(2020年6月3日攝)。搬遷至新居后,都熱已將小院裝點得有模有樣。

       我對都熱的回訪未曾中斷,那片高原上的發展也未曾止步。住房、就醫、教育、就業、電力、道路、基建、文化下鄉、日常生活等等,我將近年塔縣群眾生活的點滴變化和在國家政策幫扶下全力奔向美好生活的韌勁留存于照片之中。

       在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進程中,都熱所居住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被分別命名為“愛民村”、“富民村”。兩村357戶1400多人在新的起點上,踏上新征程。

       ↑ 都熱·加爾曼遷出大山后的居住地,塔縣縣城旁的安置點,現已命名為“愛民村”、“富民村”,這是兩村全貌(2020年6月15日攝)

       ↑ 拼版照片上圖:塔縣大同鄉阿克托尕欄桿村深山里代表性老房子(2018年11月13日攝);下圖:在塔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拍攝的新房(2019年6月26日攝)。

       就這樣,通過持續記錄的方式,由點及面,從人到村,從全村到整鄉再到全縣,自2017年冬首次踏上帕米爾高原采訪起,我已走遍塔縣的全部偏遠鄉村。

       ↑ 塔縣大同鄉阿依克日克村三小隊的阿依夏木古麗·米爾買買提在安居房內招待客人(2019年6月17日攝)。

       ↑ 在塔縣大同鄉庫如克欄桿村,電力工人利用施工車輛運送水泥、鐵塔零件過河,為鋪設線路做準備(2019年11月24日拍攝)。

       大同鄉的水電工阿米爾江·艾力木和他的“老朋友”小水電站告別了。隨著當地首次接通穩定的大網電,那座簡易得能被枯枝樹葉堵塞水壩的電站已退出歷史舞臺。

       ↑ 這是在塔縣大同鄉“小水電”站房前拍攝的阿米爾江·艾力木(2020年6月13日攝)。

       ↑ 拼版照片左圖:大同鄉阿克托尕欄桿村村民西熱力汗·努爾丁在修理自家門前的小型水力發電機(2018年11月13日攝);右圖:工人在大同鄉架設電力鐵塔,當年該鄉歷史上第一次接通大網電(2020年6月12日攝)。

       ↑ 在塔縣塔什庫爾干鄉色日克塔什村,村民在觀看光纖入戶施工(2020年6月10日攝)。

       馬爾洋鄉皮勒村為民奔走幾十年的“最美村醫”阿依木古麗·塔依爾有了新的接班人。2019年落成的鄉衛生院是大山里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救護車現在能直達村民家門口。

       達布達爾鄉熱斯喀木村的其拉克·買買熱依木新家旁的小院已長出格桑花,村旁的荒地也改造為良田,其拉克仍帶領村里其他護邊員像父輩那樣日復一日巡護在西陲。

       班迪爾鄉坎爾洋村的瑪合爾基克·吾拉木已是鄉村景區舞蹈演員和講解員。兩年前的夏天,她作為“全村的希望”,參加全縣美麗鄉村代言人風采大賽,向外界講述深山變化,青春飛揚,活力無限。

       ↑ 塔縣青年瑪合爾基克·吾拉木(前排右三)和同伴們在文化活動上演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國》(2020年6月25日攝)。

       ↑ 塔縣達布達爾鄉熱斯喀木村村民在演出現場隨著音樂歡快起舞(2020年6月6日攝)。

       非凡十年見證民生跨越。放眼全新疆,306.4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666個貧困村全部退出,3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同全國一道邁入小康社會。

       當我一次次通過飛機、汽車、摩托車、牦牛、駱駝、步行,輾轉來到采訪對象跟前,撲面而來的除了皚皚雪山,更有直抵人心的喜怒哀樂。對我來說,那一條條似乎看不到盡頭的山路一輩子可能只走一次,這卻是當地牧民多少代人的一生,也是無數基層干部為人民幸福生活堅守初心使命的見證。

       新聞亦是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域的珍貴記憶。有時候,我們過于追求表達的形式,而往往忽視老一輩的基本功,距離雙手締造和養育這個時代的普通勞動大眾越來越遠。我也在捫心自問,是否還有真正的動力,像新華社的前輩一樣與我鏡頭前的人們交朋友、掏心窩、同悲歡。

       北天山,南昆侖,上下眼瞼間,是時而沉靜時而狂暴的塔克拉瑪干,萬千顏色,社會變遷。未來,我將繼續用相機和鏡頭作為新疆之眼,透視“三山兩盆”,描繪時代底色。

       ↑ 這是塔縣縣城至坎爾洋村旅游大環線上的一處“網紅公路”——盤龍古道景點(2019年6月30日攝)。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12377 舉報郵箱:jubao@12377.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魯公網安備 370902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