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下時評 | 讓未成年人網絡世界清渠如許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培養好少年兒童是一項戰略任務,事關長遠”。因此,為未成年人營造一個清朗、綠色、健康的網絡空間和上網環境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近日,《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2)》在北京發布。重點對未成年人觸網年齡、上網目的、性別差異、短視頻使用、網絡交友等諸多熱點話題進行了細致探究,其中指出,我國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培育正在步入快速提升時期,推進網絡素養教育任重道遠。
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達10.51億人,其中,19歲以下網民占比17.7% ,初中生使用短視頻應用比例達67.9%,超過70%鄉村未成年人使用短視頻App,比城市未成年人高9.9%。客觀而言,互聯網本身不是洪水猛獸,“網絡”已然成為未成年人提升認知能力、融入同輩群體、促進社會交往的必要途徑。
但是,網絡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很多內容追求噱頭,缺乏深度,對社會閱歷淺、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是個巨大的挑戰,即便是疫情防控期間的網課里,依然有部分學習類App、網站平臺向孩子推送導向不良的低俗信息。有數據顯示,我國有近一半(46%)未成年網民在上網時遭遇淫穢色情、血腥暴力等不良信息。
未成年人是國家的未來。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讓未成年人網絡世界清渠如許,既要有“黑云壓城城欲摧”的緊迫感,也要有“甲光向日金鱗開”的使命感。近年來,國家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加強監管治理,依法嚴懲利用網絡侵犯兒童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各大網絡平臺加強自我監管,對呵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
要“堵”更“疏”。靜心思考,現實中一些孩子之所以沉迷網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少有意思、有意義的替代選擇。因此,作為家長絕不能簡單拔掉網線,或者是將手機鎖起來,而是要從根本上“問診把脈”,給孩子們更優質的關愛和陪伴;作為學校,則可以通過開設一些特色體美勞活動,豐富課外文化生活,轉移學生注意力。隨著越來越多圖書館、博物館、天文館、體育館建設開放,各種勞動、研學實驗基地建立運營,為孩子們了解社會、參與實踐、鍛煉能力提供了更多機會,共同為網絡問題“活血清淤”,為青少年茁壯成長創設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未成年人網絡生態環境整治是一項久久為功的事業,需全社會凝成共識、攜手作為。讓我們共同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讓他們在“互聯網+”時代找到御風飛行的廣闊路徑。
作者:董丹丹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