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濰坊:探索土地托管新方式促種糧增收
新華社濟南11月26日電題:山東濰坊:探索土地托管新方式促種糧增收
新華社記者王陽
走進山東濰坊濰城區望留街道十畝田村的一處示范農田,冬小麥耕種剛結束不久。勞作的村民告訴記者,這里的高標準示范農田已經實現“旱能澆、澇能排、水肥一體化、自動化澆水”。
幾年前,該村一度出現耕地撂荒現象。因為農戶地塊零散,大型先進機械難以應用,各環節作業成本高,村民覺得收益低,種糧積極性不高。
變化源于濰城區開始探索“支部領辦合作社+社會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土地托管新方式。
十畝田村黨支部書記姜傳葉說,村黨支部牽頭成立村級經濟合作社,村“兩委”干部深入農戶做工作,田間地頭調地塊,促膝長談化糾紛。在黨支部帶動下,農戶自愿將土地流轉給村級經濟合作社,再由村級經濟合作社牽頭將土地托管給技術能力更強的專業合作社。
村委班子強,讓濰坊綠野農機專業合作社運營總監馬建海心里有了底。他介紹,各村合作社將村民流轉的土地、村集體機動地整體托管給濰坊綠野農機專業合作社,實現了村級合作社與社會專業合作社的合作,解決了農村土地難以規模化經營的難題。
同時,地方黨組織還引導專業合作社發展農業科技。據了解,山東省農科院與農機企業聯合研發,由綠野合作社進行田間試驗,成功推出了新型小麥凈量播種機、小麥滴灌播種機等高端農機裝備,實現了深耕、施肥、碎土整平、播前鎮壓、寬幅精播和播后鎮壓一次完成,落子均勻、深淺一致,顯著提升了小麥播種質量,實現每畝助農增收150斤以上的成果。
經過幾年探索,濰城區原先零散的“補丁地”“巴掌地”“面條田”重新歸攏、化散為整,改造為“集中連片、設施完善、高產穩產、抗災能力強”的高產田,種糧收益穩定,每個村集體均可實現4萬元至10萬元的收入。目前,這一土地托管新方式已推廣至全區37個村,托管土地1.5萬畝。
濰城區委組織部副部長朱相全說,濰城區以黨建為統領,重點扶持發展新型經營主體, 把推廣土地托管服務作為加快鄉村振興的突破口,在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村集體經濟壯大、專業合作社發展、涉農資源聚集等方面取得實效。(完)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