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蟲子的“經濟賬”“生態賬”——看山東省肥城市百尺村如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通體淡黃,身形細長,不停地蠕動、翻爬、搶食……紙盒內擠作一團的小黃蟲子乍看令人頭皮發麻,望而卻步,而張樹慶卻將其捧在手心,視作“至寶”。
“千萬不要以貌取‘蟲’,它可全身是寶,是名副其實的‘黃金蟲’!”11月20日,在山東泰安肥城市老城街道的百尺村農業循環產業園黃粉蟲養殖區,一排排擺滿抽屜狀硬紙盒的架子前,百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樹慶自豪地對記者說。
伴隨著一陣陣溫熱微甜的麥麩氣息,放眼望去,千余平方米的車間內,數千屜一米長、半米寬的養殖盒錯落有致地排列著,盒內布滿了密密麻麻的黃粉蟲。
“這種蟲子很省心,想喂飽它只需要麥麩、尾菜、爛果等,平均3天喂1次即可,比養其它蟲子干凈衛生多了。”張樹慶介紹道:“黃粉蟲每斤養殖成本4.54元,每噸總成本1.8萬元,市場售價2.5萬元,僅此純年利潤就有20萬元。不過,黃粉蟲帶給我們的收益可并不僅限于此!”
聽了張樹慶的話,記者心下詫異:一只小蟲子,竟然有這么大的能耐?
窮則思變謀出路,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張樹慶所在的百尺村曾經是市級貧困村,470戶1400人,產業少,貧困人口多。“要想擺脫貧困,必須發展產業。”2011年,張樹慶擔任百尺村黨支部書記之后,深刻意識到產業對于鄉村發展的重要性。
說干就干。2013年村黨支部領辦民強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200畝,主要從事綠化苗木的栽植和銷售,但由于苗木種植周期長、周轉慢,陷入了滯銷困境。有了這次的失敗教訓后,張樹慶想到,百尺村作為傳統農業村,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種植蔬菜的傳統習慣,擁有良好的種植基礎,只是當時的銷售渠道有限,農產品附加值低,難以形成規模效益。要想轉型,必須進行規模化發展和產業化運營。經過深入調研,決心因地制宜從種植養殖業入手,帶動村集體發展壯大,早日摘掉“窮帽子”。
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合作社轉變思路,累計流轉土地350畝發展蔬菜種植。與小農女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共贏,形成“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
建起循環農業產業園,黃粉蟲變身“黃金蟲”
產業逐漸做起來了,又迎來了新問題。百尺村在蔬菜種植、配送過程中產生了大量尾菜、次菜等廢棄物,處理起來費時費力,處理不妥還會造成二次污染。2020年,省派“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組前來百尺村考察,在現場,張樹慶一邊聽著農業專家的介紹,一邊盤算著收益賬,養殖黃粉蟲不僅成本低、過程簡單,而且還能延伸目前的農業產業鏈。于是,在農業專家的指導幫扶下,百尺村引進了具有環保價值、飼用價值和食用價值的黃粉蟲養殖項目。
項目確定后,駐村工作組、街道領導干部和村干部一起,很快選定了養殖場所,修葺了養殖場房、購買了養殖架、養殖盒、產卵箱、烘干機等設備,共同打造出一座現代循環農業產業園,張樹慶在追逐“蟲子經濟”的道路上有了底氣。
昆蟲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生物群體,屬于可再生的生物資源。黃粉蟲俗稱面包蟲,屬昆蟲綱,具有飼養空間小、食物轉化率高、世代周期短等特點,其干物質中粗蛋白質含量高,不飽和脂肪酸、礦物元素、維生素等含量也很豐富,可以成為傳統肉類蛋白質來源的健康替代品。一只黃粉蟲成蟲可繁殖800到1000只幼蟲,談到黃粉蟲的養殖,張樹慶顯得格外振奮:“自從引進黃粉蟲項目后,通過半年時間的學習試養,我們產業園現存欄黃粉蟲16000盒,每月可生產鮮蟲15噸,干蟲6噸。”
養殖盒內蠕動著的大多是黃粉蟲幼蟲,它們將吃下的食物在體內轉化為有價值的蛋白質和脂肪,生長到成蟲時期時便成為天然的動物飼料來源。“黃粉蟲蛋白粉的低成本、生產可持續性為畜禽業降低飼養成本、提高產量產質提供了保障。”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劉玉升說。
既然黃粉蟲擁有強大的生物轉化能力,那么何不用它來打造出一種可循環的經濟模式呢?張樹慶暗自算了一筆“經濟賬”:
根據測算,每斤黃粉蟲每月可消耗蔬菜尾菜60噸,每年可消耗蔬菜尾菜720噸,可解決大量尾菜等腐屑資源浪費與污染環境的問題;
除了扮演農田“清道夫”的角色,黃粉蟲本身產品價值也極高,經過加工后又可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行業,僅此純年利潤就有20萬元;
由黃粉蟲喂養長大的雞和雞下的蛋市場價格是正常雞、雞蛋的三倍。經專業機構檢測,吃黃粉蟲長大的蘆花雞,口感更加優質、營養成分更高,而這種雞下的蛋,其中的鋅、硒、鈣含量是普通雞蛋的2-3倍,達到了綠色無公害食品標準,增加了雞蛋和雞的經濟附加值。“園區現有蘆花雞2000只,每只雞每年可產200枚雞蛋,雞蛋成本0.5元,市場售價1.5元,僅此一項就可為村集體創收20萬元。”張樹慶說。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黃粉蟲養殖過程中產生的蟲沙也可以間接地產生“綠色效益”。黃粉蟲每月產生的15噸蟲沙,加秸稈發酵產出30噸有機肥,其有機質含量達到了62.6%,遠超國家標準,可用于小農女蔬菜基地的種植,在節省了資金投入的同時,也提高了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
大棚內,綠油油的菠菜整齊排列,長勢喜人,工人忙著采摘、分揀、打包等步驟,一派繁忙景象。除此之外,園區大棚內還種植了白菜、西紅柿、茄子等家常蔬菜,也不乏百香果、火龍果、櫻桃等特色水果。憑借“綠色有機”這一標簽,它們不愁銷路,增加了蔬菜經濟附加值10萬元。
利用最簡單的生物多樣性進行全生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讓張樹慶算明白了一只小蟲子的“經濟賬”,又延伸出了“生態賬”。整個循環產業過程基本不產生廢棄物,不僅節省了農業生產資料,減少了環境污染,又充分挖掘出了經濟附加值,實現全產業鏈、全物質、無限量循環發展。
貧困村摘掉“窮帽子”,村民鼓起“錢袋子”
產業園內,連片的大棚已成規模,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一片片銀色的海洋,熠熠生輝,十分壯觀。村里,一條條干凈整潔的街道貫穿全村,一棟棟住宅樓錯落有致。黃粉蟲養殖車間內,幾位工人正聚精會神地在簸箕中挑選出蟲蛹,“閑散時間來園里干活,不耽誤家里的活,曬不著也淋不著,還能掙錢。”在村民田翠紅的眼中,產業園的建成給她的家庭增加了收入,生活更加充實、有奔頭。
漸漸地,積累了經驗、看到了收益,百尺村的農業循環產業園規模逐漸擴大,解決了當地90余名勞動力就業、再就業,村民們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
“這個產業園是肥城市老城街道開展鄉村振興工作的示范園區,以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老城街道黨工委書記王宜強說。
小蟲子做出大文章。百尺村以黃粉蟲項目為依托,逐步發展起昆蟲雞養殖、以蟲糞沙為肥料的有機蔬菜種植等綠色循環農業產業,村集體經濟日漸發展壯大。隨著產業鏈發展,村民共享這個產業園的發展“紅利”,僅黃粉蟲項目,每戶村民每月就增加收入1500元,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20萬元,產業附加值100多萬元。產業園先后注冊了“小農女”蔬菜、“泰山小金龍”黃粉蟲、“百尺竿頭”黃粉蟲雞蛋的品牌商標。以傳統種植為主的村莊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開啟了綠色循環經濟的模式,僅用2年多時間,一舉摘掉了貧困村的“窮帽子”。
經歷轉型發展“陣痛”的百尺村,如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用“生態鏈”串起了農民增收的“黃金鏈”,走出了一條民富、村強、業興的綠色鄉村振興之路。
“未來將加快露營項目建設,打造休閑農莊體驗中心,發展村級‘小三產’,把這座種、養、游綜合發展的綠色循環農業示范園打造的越來越成熟。”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張樹慶已經在計劃著下一步發展藍圖。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柳萍 李雪 】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