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綠色發展·大家談】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三次主持召開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理念,要求認真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湖南省地處長江經濟帶腹地,素有“三湘四水”之稱。“四水”之一的資江,自南而北注入洞庭湖,是長江的主要支流之一。位于資江上游的邵陽市,境內溪河密布,既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城市,又是長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邵陽堅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切實扛牢“守護好一江碧水”政治責任,扎實部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和七大標志性重大戰役,積極推動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力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群眾幸福感顯著增強,綠色正在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以綠色發展為引領,營造生態文明濃厚氛圍。綠色發展是實現長遠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舉。在邵陽推進綠色發展的過程中,首要任務就是在全市人民心中牢固樹立起綠色發展理念,引導人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增強全民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
以人民至上為根本,增進生態文明民生福祉。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僅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邵陽在推進綠色發展的過程中,堅持人民至上,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立體實施“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等行動,保證“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安全,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美好生活的增長點,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也更可持續。相關問卷調查顯示:2022年,邵陽公眾生態環境滿意率達93.53%。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筑牢生態文明科技支撐。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助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邵陽堅持以科技創新助力綠色發展,推動工業廢棄物治理、污水治理、重金屬污染風險防控、數字環保、綠色交通體系等改造升級,初步建立起市、縣兩級大氣、水、土壤等主要環境要素監測網絡。自2020年起,該市對全部51家年度重點排污單位實施在線監控,聯網率、傳輸率均達100%。科技的賦能,為邵陽的生態文明建設筑起一道可靠的安全屏障。
以體制機制為保障,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有著根本性、全局性和長遠性意義。邵陽立足實際、著眼長遠,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加大地方立法力度,織密、扎牢生態保護制度網絡,創新環境監管體制,建立起全鏈條、全方位和全環節的生態環保責任體系。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規章制度及舉措的出臺、實施,在筑牢、夯實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基礎的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
邵陽的生態之變,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一個鮮明縮影,更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認識論、方法論和實踐論在長江經濟帶的生動演繹,值得深入思考與總結。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政府規劃、法治保障、科技支撐和社會行動等多方面共同發力,合力推進。一方面,只有通過科學的認識論指導正確的政績觀,才能以正確的政績觀激勵有效的生態文明建設偉大實踐;另一方面,科學的實踐論是抓手,在實踐的過程中,要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有效防范和堅決遏制各類生態環境問題,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整體質量。
從邵陽的生態之變,我們可以看到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希望和力量。過去10年,邵陽交出了一份令群眾滿意的“綠色答卷”。未來,邵陽將繼續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全方位筑牢長江經濟帶腹地的生態安全屏障。
(作者:曹健華,系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常務副校〔院〕長、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