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汶環保行丨 建設沿湖生態林帶,治理修復破損山體——東平湖:保黃河安瀾 建生態“屏障”
初冬時節,行駛在環東平湖路上,涼爽的湖風撲面而來,湖面上,浮光隨微波追逐跳躍;沿湖周邊的生態林和已經修復的山體色彩斑斕,與壯闊的湖面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生態畫卷。“東平湖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來,東平縣對沿湖的生態保護力度一直在不斷加大,正是通過生態林打造和山體修復綠化,為東平湖構筑起了強有力的生態安全屏障。”東平縣林業保護發展中心副主任馬忠新說。
生態林攔截凈化地表水質
作為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東平湖總面積626平方公里,常年水面208平方公里,是黃河中下游最大的湖泊,京杭大運河復航和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樞紐。
“原來沒有防護林,來自山坡上和農田里的污水很容易直接排到湖里。”馬忠新說,就拿農田灌溉的水來說,其中很可能有農藥殘留,一下雨污水就會順著雨水排到東平湖里,對湖水水質有很大的影響,“結合實際,我們將沿岸廢棄魚塘、臭水溝等進行梳理,構筑濕地水系并有選擇性的栽種植物,形成緩沖地帶,讓地表徑流中的污染物得到降解。” 馬忠新說。
攔截、凈化地表徑流,東平縣選擇打造沿湖岸74公里長的生態林帶。去年6月份,東平湖岸線生態林帶完工,按照對氮、磷等污染物吸收降解的能力,在濕地水系兩側栽植喬灌木及地被和水生植物,同時兼顧植物形體、色彩和在不同季節表現的外貌等特點進行科學合理搭配,既有效攔截凈化地表徑流污染,保護了東平湖水質,又形成了優美的生態景觀效果。
荒山綠化防止水土流失
三面環山的東平湖,周圍有金山、昆山、土山、鐵山等多座山,其中不乏過度開采形成的“傷痕累累”的山體。
“從六七十年代開始,這里山石開采嚴重,多年來,由于造林難度大、成本高,一直未完成修復工作。”現任東平縣臘山林場副場長的黃理振,1995年畢業后來到林場工作,面對金山礦坑多、水土流失嚴重的現狀,他十分痛心。
今年三月份,金山片區生態修復項目動工實施,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采用地質災害防治、邊坡處理、廢棄石渣處理、礦坑處理、土壤修復等多種方式,從根本上改善了破損山體地貌條件。
進一步撫平“創傷”,就要山體覆綠,而這卻確是塊最難啃的“硬骨頭”。“以前荒山造林最大的問題就是水到不了山上,樹苗全靠天來管,現在將山下水引到山上,大大提高了樹苗成活率。” 黃理振說,金山片區共打深機井4眼,建蓄水池5座,鋪設主管道1.8萬米實施引水上山工程,滿足了山體綠化和森林消防的需要。
沿著金山北側的山路前行,可以看到鋪設的引水上山管道順著山勢或高或低盤臥著。涓涓的流水順著管道被送上了山,像血液一樣滋潤出綿延的綠色,在半山腰處,側柏、白皮松等常綠苗木在這里扎根生長,筑起金山的綠色屏障。
“生態修復項目將金山片區打造成了春看花、秋看果、四季常綠、色彩斑斕的生態山林,有效增強了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生態保護能力。”讓黃理振感到欣慰的是,昔日“塵土飛揚、千瘡百孔”的廢棄礦山,即將變為“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鳥的樂園”,成為周邊群眾休閑娛樂的生態公園。
綜合整治繪就生態畫卷
如今,站在東平湖一側環顧,經過生態修復及綠化的沿湖山體,由灰色變為綠色。而這背后的助力,來自東平縣的東平湖生態治理行動。
近年來,東平縣開展了鐵腕整治東平湖生態環境九大行動,其中高標準打造了全長74公里生態林帶,涵蓋生態林、景觀林、特色經濟林;扎實推進沿湖荒山綠化及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截至目前完成綠化1.8萬畝,礦山生態修復面積451.56公頃。通過集中攻堅,東平湖生態環境大幅改善,水質穩定在地表水三類標準以上,隨著沿岸治理,東平湖周圍將形成一個多樹種、多層次、多功能的生態防護林體系,構筑起湖岸綠樹環繞、森林景觀優美、山水林相依共生的綠色生態格局。
隨著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東平湖區域野生動植物種群和數量也在持續增加。世界瀕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青頭潛鴨在東平湖安家落戶、繁衍生息讓東平湖青頭潛鴨養護觀測站負責人陳昌倫非常欣喜,他說:“環境好不好,鳥兒最知道。今年6月底我們首次觀測到青頭潛鴨在這里自然繁殖成功,20多個青頭潛鴨‘家庭’安家落戶,目前在東平湖記錄到青頭潛鴨數量達近2000只,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
一泓澄澈映照著東平縣對這片綠水青山的責任和使命。守黃河安瀾,建生態屏障,東平縣將牢記囑托,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續寫新篇。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李皓若 審核 王婷婷】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