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痛到安寧,需要更多愛的處方——記2022“安寧+鎮痛”主題日活動
在今年10月份的世界鎮痛日、中國鎮痛周期間,由北京癌癥防治學會主辦,全國10省市的醫院和機構同頻聯辦了2022“鎮痛+安寧”主題日活動,共同推廣無痛安寧健康理念。??
開幕式上,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二級巡視員徐長順做了“用愛開出鎮痛處方”人文號召,強調了醫療科技、醫學人文、生命教育的有機結合。北京市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處處長丁衛華結合實際分析了人口老齡化情況,表示維護全生命周期大健康理念安寧療護是不可或缺一環,宣導了北京安寧事業發展的前景。北京癌癥防治學會駐會常務副理事長張鵲強調學會了疼痛癥狀管理和安寧療護專業重要性,并就如何發揮學會力量做了整合分析。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王克霞結合本院疼痛學科建設、安寧療護運營現狀,表示“醫院作為我國醫療保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使命和責任,醫院的每一位工作人員都需要用實際行動踐行這一使命和責任”。
活動的學術主題部分以“鎮痛、安寧”兩部分展開。在鎮痛部分,首先由國內知名疼痛診療專家樊碧發教授,人民大學醫學人類學教授劉謙分別就《中國疼痛戰略》和《疼痛文化理解》做了精彩闡述;安寧療護部分以臨終關懷事業為主題,結合工作實踐從安寧療護之情理、法理和倫理有序展開。在“情理”方面,一位患者家屬根據自身經歷,聲情并茂地分享了其母親離世前后醫療、生活、情感、離別等復雜情感,深層揭示了生命盡頭患者、家庭、社會不同層面的糾結和沖突,深層揭示了安寧療護是社會之需;在“法理”環節,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司法鑒定室主任、北京大學衛生法學研究中心主任孫東東教授結合醫療實際、圍臨終期“被監護人權益”引經據典從《民法典》、《醫師法》上游法規闡明了如何依法保障患者權益彰顯醫學的溫度;在“倫理”環節,首都醫科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博士生導師李義庭教授結合東西方文化深入淺出分析了生命倫理的重要性,基于安寧療護學科發展倫理困境給予了方向性引導。
在遼寧、河北、河南、深圳、天津、福建、北京、江蘇、山東、安徽10個省市,圍繞“鎮痛+安寧”,同步舉行了不同主題的學術活動。
事實上,對疼痛和痛苦的積極關注便是對廣大人民群眾對健康和幸福需求的積極回應。無痛與安寧這個主題事關民眾健康、事關生命的質量。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患者需要一個無痛的旅程,而如何幫助他們走完生命最后的時光,無痛地走到生命的終點,這是醫者職責所系。無痛是前提,安寧是目的。無痛,強調更多的是生理的,需要我們醫務者工作綜合運行各類救治手段和藥物;安寧強調的更多是心理的,需要我們與患者一起,引導他們和親屬如何正確面對死亡,如何以一顆平和的心迎接死亡,接納親人的離去。安寧一定要無痛的,但無痛不一定是安寧的。從無痛到安寧,需要我們醫務工作者開出更多愛的處方。疼痛診療、安寧療護關乎患者生命質量,關乎醫學價值取向,關乎社會文明進步。
作者:路桂軍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疼痛科主任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