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生態變成“金飯碗”
以前的羊流河,是一條臭水溝,垃圾成堆,如今的羊流河,兩岸發生了巨大變遷,不僅“臭水溝”變成“清水河”,由于河畔還修建了公園、增設了休閑步道、景觀燈光、河道綠植等,從無人問津的“小河溝”變成了休閑旅游的好去處。這是新泰市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現在,龍溪河龍溪村段、柴汶河東周水庫上游段、羊流河羊流鎮區段先后獲評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生態修復的生動故事一直在新泰上演,綠色作為底色,讓新泰的發展多了亮色。
只有鋪好綠色發展的底色,才能讓高質量發展有成色。綠色發展已經成為新泰市探索高質量發展重要模式。總體上看,新泰市著力培強新能源產業集群,采取節能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農光互補光伏基地電站蓬勃發展,高效高產生態示范農業區實現以養促種、農牧共贏的局面,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得到了大力發展。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好生態不僅讓新泰實現了“綠肥黑瘦”,還實現了經濟發展的“華麗轉身”。曾經“煤粉飛揚”的翟鎮,在大力發展“農光互補”項目、進行產業轉型升級之后,“黑色煤城”向“綠色環保”轉型,昔日的采煤沉陷區,如今已發展起連片的光伏農業,一排排光伏板在太陽的照射下熠熠生輝,采煤塌陷地華麗變身,成了綠樹成行生機勃勃的“旅游觀光區”。從點到面推廣開來,結合地方特色和文化資源大力實施鎮域特色亮點培育行動,新泰打造了“毛呢小鎮”“光伏小鎮”“玻璃小鎮”“櫻桃小鎮”“茶葉小鎮”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產業小鎮,讓文旅產業發展在新泰“高歌猛進”。
把好生態變成“金飯碗”,是新泰市賦能“黃河戰略”,實現綠色發展的生動寫照。厚植綠色家底,實現生態美,為發展添動力,讓綠色發展釋放紅利。立足生態資源、深挖綠色富礦,發展動能會越來越足,高質量發展道路會越走越寬廣。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評論員 程帥】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